
衛生局舉辦"滅蚊技術應用培訓"
【本報訊】本澳正處於白紋伊蚊活動高風險季節,加上鄰近地區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以下簡稱“雙熱”)個案呈上升趨勢,因應跨境人員往來頻繁,本澳輸入性“雙熱”個案可能增加,不能排除出現社區傳播的風險。衛生局積極部署防控應對工作,為提前儲備防蚊滅蚊的社會資源及強化相關應對能力,已聯動社會各界包括政府部門、學校、企業及物業管理業界等,開展組建及擴大滅蚊隊伍的工作。衛生局已有15名專責滅蚊的同事,現從內部再抽調約60人於8月12和13日一連兩天進行“滅蚊技術應用培訓”,讓該批人員熟練掌握化學滅蚊技能,作為衛生局滅蚊人員儲備。衛生局羅奕龍局長、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醫生等出席培訓班一同學習。
在培訓課程上,羅奕龍局長首先感謝熱心參與培訓的同事,指出作為衛生部門做好防蚊滅蚊工作責無旁貸,因此需要提前作好各項準備,包括動員衛生局內各單位的工作人員參與化學滅蚊技能的培訓。他強調,鑑於鄰近地區的基孔肯雅熱情況,本澳更應未雨綢繆做好應對部署,目前,衛生局已與各政府部門、學校、企業、機構及物業管理業界等溝通,推動社會各界建立防蚊滅蚊隊伍,為轄下場所建立自主滅蚊的能力。防蚊方面,包括安裝紗窗、清理積水等措施;滅蚊則利用機器噴灑防蚊藥物,透過人員培訓、完善設備、儲備物資三方面著手來強化本澳的滅蚊能力。倘若出現社區傳播,社會各界可在最短時間內聚集資源和人員力量,迅速擴大滅蚊隊伍展開滅蚊工作降低成蚊密度,保護社區安全和居民健康。
是次培訓課程涵蓋四個範疇:第一部分是理論知識講授,介紹蚊媒傳染病的流行特性及防控策略;第二部分是滅蚊機器及藥物應用專題,包括熱霧機、冷霧機的工作原理、適用場景與使用注意事項等;第三部分為防護裝備穿戴指導,介紹操作人員安全防護裝備;第四部分是滅蚊機器操作流程實訓,結合理論講解與實務操作,由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資深專業人員現場示範各類設備的調校、啟動、噴灑技巧及維護保養方法等。培訓採用小組制教學模式,確保每位學員均有充分的實操機會,專業人員全程指導並即時糾正操作不當之處,通過實境練習確保學員熟練掌握滅蚊技術要領,提升其化學滅蚊的實戰能力。
衛生局重申,會持續密切留意本澳及鄰近地區相關傳染病的流行情況作出適切的防範措施,呼籲居民加強注意防範,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
1.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周圍環境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
2. 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家中可使用紗窗、蚊帳或開冷氣等措施,減少被蚊叮咬機會;
3. 防止戶外蚊子“叮咬”,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驅蚊劑,防止被蚊叮咬。
衛生局亦提醒居民現時市面上沒有獲國際認可針對基孔肯雅熱進行快速測試的產品,若有發熱、出疹、後眼窩痛或肌肉關節痛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及時就醫,告知醫生有關的居住地點或旅遊史。與此同時,切勿自行用藥,尤其是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患者服用含有布洛芬和阿士匹靈的藥物可能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