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特邀買家是全程招待的,引出此文。買家該不該全程招待,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實則涉及商業策略、成本效益、文化心理和長遠關係的複雜決策。
當下,以參展商(供應商)為核心的單向驅動模式正在面臨供需失衡的危機。傳統展覽的運營邏輯是:“展位銷售→吸引供應商參展→用供應商數量吸引專業觀眾(採購商)”,而非招待。這本質是資源導向型思維(先有供給,再匹配需求),而非需求導向型思維(先洞察買家需求,再優化供給)。結果,專業觀眾(採購商)淪為“供應商集客的工具”,而非服務核心。連鎖反應導致次年參展商續約降低。主辦方為維持收入,抬高展位費或降低觀眾門檻(用普通觀眾充數),最終加速專業觀眾流失。
還有一種從“參展商(供應商)展會”轉向專業觀眾(採購商)半招待模式。主辦方因收入依賴展位費,不能全程招待,通過專業觀眾(採購商)註冊系統,用設專業觀眾(採購商)抽獎,或招待專業觀眾日住宿,或貼補現金等方式進行部分招待。無配對系統,造成參展商(供應商)與專業觀眾(採購商)需求脫鉤,專業觀眾來現場也不需要完成洽談數量。久而久之,最終因缺乏服務專業觀眾(採購商)的動力,價值被系統性低估,導致專業觀眾體驗惡化,流失。
參展商(供應商)付費參展的核心目的是接觸高質是量買家。因此,破局方向就是從“供應商展會”轉向“買采配對與對接平臺”。重構商業模式,向買家側要價值,綁定核心買家,並採取邀約系統,提前登記、定向發邀請,再用篩選機制來確定資格;用精准的配對系統,讓特邀買家與參展商(供應商)提前預約定具體見面時間;現場,進行一定數量的約定時間之商務洽談;展後數據追蹤,達到一定的履約率之後可以獲得“全招待”的獎勵貼補。所以,B2B展宜用全招待的商業模式,具強化且不可替代。
展覽行業的“買方時代”已至,認為專業觀眾是“成本項”(需投入接待資源),而非“資產項”(能創造展位溢價和續約率)是致命誤區。試問,在當下專業B2B行規下,不招待或半招待的辦法,最終買家自身對多個展覽進行平衡的結果就是不來。如此循環參展商(供應商)還會下降。
(來源:macau會展,作者:王玉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