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5年9月27日至28日,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規劃高端論壇在澳門和珠海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產業協同與城市共融發展”為主題,由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聯合體主辦,澳門城市規劃學會、珠海市規劃勘察設計行業協會聯合承辦。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處於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產業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深港河套、廣州南沙科學城等科技創新平臺形成聯動效應,“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推動科技、產業與空間深度融合,已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議題。同時,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取得新突破,深中通道通車後,珠江口“黃金內灣”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這些進展為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優化創造了新機遇,也對跨區域治理和產城協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屆論壇通過主旨論壇、青年論壇、圓桌對話、技術調研等多種形式,彙聚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行業專家、學者和政府代表,共同探討大灣區在新發展格局下的創新思路與協同路徑。中央駐澳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處長張冠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房屋局局長任利淩、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土地工務局副局長麥達堯、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珠海市規劃勘察設計行業協會會長譚文傑、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協會會長馬向明、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楊詠珊及聯合體各成員單位代表出席開幕式。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聯合體主席、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認為,當前,大灣區正從“硬聯通”“軟對接”邁向“心融合”,對城市功能互補、制度協同和社會融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以前瞻的視野、系統的規劃、有效的政策協同,推動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互促共進,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並行,成為共同面對的核心命題。特別是如何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實現港澳發展新突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本屆論壇聚焦“產業協同與城市共融發展”,探討產業佈局、城市功能、基礎設施與文化融合等議題,旨在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佈局、破解要素流動壁壘、促進社會融合發展,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貢獻智慧與力量。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代表、土地工務局局長黎永亮表示,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有助於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競爭力,破解區域內制度差異與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推動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從“地理疊加”到“化學融合”的質變。澳門作為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依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澳門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融合,尤其是與珠海對接,強化區域聯動、整合與發展。通過基建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合作、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多方面舉措,共建具備便利交通、景觀特色及經濟集聚的“一河兩岸”合作軸帶。 
珠海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真表示,珠海市作為重要口岸城市,正緊抓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機遇,聯動港澳做大做強澳珠極點。珠海市自然資源局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行業主管部門,聚焦“灣區所向”,通過編制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積極參與“黃金內灣”建設,前瞻性開展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研究,並謀劃對接重大交通廊道、佈局關鍵樞紐片區,致力於推動珠澳乃至大灣區在規劃聯動、生態共治、設施共享等方面邁上新臺階。未來,珠海將緊扣“澳門+橫琴”新定位,從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做強澳珠極點、推進珠西都市圈協同發展等方面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 
論壇期間,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德績,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都永海,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規劃師司馬曉,華南理工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趙渺希,以及來自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佛山、江門等地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戰略導向與灣區實踐需求,就新質生產力在大灣區的實踐路徑、產業協同與城市功能重構、區域共融發展的規劃應對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聯合體以“自願、平等、共享、合作”為原則,致力於在理論研究、學術交流、決策諮詢、成果轉化等方面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與規劃高端論壇作為該聯合體的年度品牌活動,此前已在廣州南沙、香港和江門成功舉辦三屆,主題分別圍繞“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大灣區高新科技園區發展與協同規劃”以及“重大基礎設施與大灣區一體化”。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