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局辦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
【本報訊】由文化局主辦的“海絲瓷路──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已於9月順利舉行4場專題演講。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分別以中國與沙特阿拉伯、葡萄牙、肯尼亞及柬埔寨的考古合作成果作為主軸,深入剖析這些地區出土的中國瓷器及其歷史意義,引領公眾認識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古代貿易與文化上的密切往來,共同見證中西文明的悠久對話。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見證了豐富的歷史交融。澳門自16世紀起,憑藉其位於中國南方沿海的優越地理位置,逐漸發展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港,成為中國商品輸往日本、東南亞、歐洲乃至美洲的關鍵節點,於海上絲路的形成與發展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中所強調的“民心相通”,正在於推動沿線國家與地區互相認識、理解和欣賞彼此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為讓公眾透過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物,進一步了解瓷器在“一帶一路”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化局特邀4位長期從事考古及瓷器研究的學者來澳主講,包括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姜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器物主任王冠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榮休教授秦大樹,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高級講師黃慧怡,分別就沙特塞林港遺址、中葡瓷器貿易、肯尼亞沿岸遺址和吳哥窯陶瓷工藝等主題進行精彩分享。現場觀眾反應熱烈,積極與講者互動交流。
文化局自2017年起每年舉辦“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活動,至今已累計舉辦37場,期望藉此加深市民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文化的認識,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活動詳情可瀏覽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網頁(www.icm.gov.mo/academ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