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為慶祝一年一度“國際翻譯日”,澳門理工大學語言及翻譯學院舉辦題為“人機協作翻譯的新時代:AI浪潮下翻譯教育的未來方向”的專題講座,邀請香港理工大學語言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知名翻譯研究學者李德超擔任主講嘉賓。講座吸引校內外師生、學者及翻譯業界人士踴躍參與,現場氣氛熱烈。
“國際翻譯日”定於9月30日,旨在弘揚翻譯專業在連結各種語言與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澳門理工大學語言及翻譯學院每年藉此契機組織學術活動,促進翻譯領域的交流與發展。此次講座作為學院系列活動之一,聚焦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為翻譯行業與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講座中,李德超深入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翻譯中的應用現狀與局限。他指出,人工智能在處理信息性文本時效率顯著,然而在文學等表達性文本的翻譯中,對文體風格、文化內涵及細膩情感的理解仍存在不足,由此可見人類譯員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基於此,翻譯教育應朝三大方向改革:從傳統語言技能訓練轉向培養深度文本分析能力;加強文學與文化背景的深度學習,以應對人工智能難以處理的複雜情境;系統化開展譯後編輯教學,強化學生在人機協作中的主導能力。同時加強跨領域合作,共同開發更適應多元學習環境的智能教學工具。
此次講座內容翔實、見解獨到,為理解與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翻譯教育變革提供了寶貴思路,成功響應國際翻譯日的宗旨,啟發與會者在翻譯教學與研究領域上的多元思考。澳理大語言及翻譯學院未來將持續搭建優質學術平台,致力培養具備批判思維、人文底蘊與技術應用能力的新一代語言服務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