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圓滿落幕,13天、19城、粵港澳三地、近萬場賽事。1.4萬多名運動員、3000多名記者、數以千萬計的人流量。這場歷史上首次由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不僅見證了1.4萬余名健兒的精彩對決,更凝聚著無數國人的初心與熱愛。從競技賽場到保障一線,從志願崗位到文化陣地,無數身影以拼搏為筆、匠心為墨、奉獻為色,共同勾勒出體育精神的璀璨輪廓,書寫著粵港澳大灣區休戚與共的同心篇章。而且,這種跨地域的合作模式未來會不斷提升大灣區的整體競爭力,同時促進大灣區民心交流,為大灣區深度融合“加速度”,也為大灣區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全運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成功舉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彰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為未來粵港澳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提供實踐範例,有著深遠的意義。國家主席習近平形容:“通過舉辦這場盛會,可以激發愛國熱情,拉緊精神紐帶,促進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大灣區建設營造良好氛圍。”習近平在全運會開幕式後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和終身名譽主席巴赫時還強調,相信這屆全運會不僅將見證新時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新成就,也將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萬千氣象。
三地密切協同展現灣區互聯互通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九市,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是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全國運動會,展現了大灣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對於深化港澳與內地的體育文化交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等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大灣區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由於地理位置相接,粵港澳三地一直保持著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經濟聯繫。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前海、橫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廣深港高鐵等大灣區城市群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相繼建成,大灣區的交通基礎設施等硬聯通取得決定性進展。
十五運會賽事在粵港澳三地19個賽區舉辦,涉及105個比賽場館、3.6萬名運動員。從賽事組織、資源配置、條件保障、運動員與觀眾的往來等方面來看,都需要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以及三地的密切協同作為保障。隨著大灣區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貨物、資金、人員流動日益便捷,“一小時生活圈”變成現實,8000多萬人口已創造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的“灣區壯舉”。大灣區便捷的基礎設施條件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為賽事的順利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建設,三地各族群眾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居住、生活、消費等各領域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逐步形成,三地的人心相通、情感相親具備了更為扎實的社會基礎。
全民共賞激發情感共鳴
體育是最好的溝通語言。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主任潘永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這次大家協作積累的“全運經驗”,可為大灣區其他領域的合作提供借鑒。三地在協同辦賽中的探索創新,點燃了三地民眾對於中華體育的參賽、觀賽、備賽的熱情,田徑、游泳、跳水、乒乓球等熱門賽事一票難求,在自行車(公路)、馬拉松等跨境賽事沿線,以及重要賽事的場館內,三地民眾為參賽選手的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吉祥物中華白海豚“喜洋洋”與“樂融融”席捲社交媒體,紀念背包“廣州喜樂包”受到全民追捧。香港賽區組織了1.6萬人的賽事義工團隊,澳門賽區組織了3500余名志願者。以東道主身份辦賽、參賽、觀賽,聯通了三地民眾的體育情、中國心,整體塑造了大灣區情感相親的氛圍。
文化同源 同夢同圓
另一方面,十五運會尤為突出嶺南文化元素在承辦賽事過程中的多維表達。從自行車(公路)、馬拉松等跨境賽事沿途經過的城市景觀和嶺南風貌,到主要體育場館的嶺南標誌性文化符號和非遺呈現,再到備受參賽運動員喜愛的嶺南傳統小吃,嶺南文化全程“在線”。開幕式文體演出以“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為主軸,整場演出充分彰顯了世界視野、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灣區融合,從主舞台“天海一心”設計,到詠春、醒獅、英歌舞、粵劇粵曲、港樂民謠表演,到壓軸登場的“鰲魚”,作為大灣區共同記憶的嶺南文化符號點燃全場。
體育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人心的交流。三地聯合舉辦的運動盛會,如同粵港澳大灣區廣大民眾的一次“大聯歡”。 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 “十五運會是粵港澳第一次聯合承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是體育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的一次生動實踐。”
全運盛會終有尾聲,但大灣區新篇將繼續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