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58年,孫中山夫人盧慕貞位於文第士街的居所被改為澳門國父紀念館後,博物館在澳門的發展才得以恢復,也同時標誌著非公營博物館的開始。但在往後的30年,博物館在澳門的發展就一直處於緩滯狀態——至1990年前,全澳門的博物館數量最高峰時也只不過5所。
然而,上世紀90年代,澳門的博物館卻突然增加了10間,當中有近一半是於澳門文物名錄所指定的建築物改建而成,例如消防博物館、玫瑰堂聖物寶庫等,它們主要由政府的不同部門運營,成為澳門歷史上博物館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這期間更出現了私營博物館。
回歸以後,私營博物館的開設一度進入了黃金時期。這期間仁慈堂博物館、典當業展示館、澳門回歸賀禮展示館、澳門茶文化館、路氹歷史館等先後成立。直到現時,這個只有幾十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居然有26家博物館。
這樣看來,回歸前澳門的博物館主要以公營博物館為主;而回歸後澳門的博物館則以私營博物館興起。
猶如城市文化之鏡的博物館,正好反映了回歸前後的城市狀況,於澳門而言,更是使得過往素有“文化沙漠”之稱的東方賭城,增加了別具一格的文化氣息。
回歸以後,澳門無論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乃至到城市化發展,都出現了質的飛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道理下,物質豐盛了,人們對文化的追求自然提高了,因此,不少私營機構亦加入了文化建設的行列。又因為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私營博物館的建成亦有著不少經濟價值,二者息息相關。
因此,回歸前所落成的博物館大抵確實用於進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等豐富社會文化素養的用途。然而回歸後,卻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旅遊城市定位日漸清晰等原因,加速落成了數量更多,主題範圍更廣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