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者說明 | 創辦廣交會是中國展覽業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但許多會展業者並不瞭解60多年前創辦廣交會的歷史背景,也不瞭解早期廣交會是如何組展、如何邀約採購商和如何管理的。
本文是《中國展覽業發展史》書稿中的一節,篇幅稍長。有興趣者可以看看,歡迎指正。
廣交會是新中國在國內創辦的第一個制度化舉辦的經貿展會,而且是專業展會。廣交會不但是觀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形勢的晴雨錶和風向標,也是反映中國展覽業成長歷程的經典案例。
一、創辦廣交會的背景
新中國建立之初,由於工業品生產力低下,外貿出口主要依靠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和礦產品。而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的發展,中國的茶葉、絲綢、豬鬃、桐油、日用陶瓷、中藥材、腸衣、鎢礦、建築砂石等商品的外銷市場,已經非常成熟。
新中國建立後,英國、葡萄牙管轄的香港、澳門,因與內地地理相接、又須內地供應民生物資(如淡水、生鮮食品等),故而與內地保持著貿易關係。在新中國與西方國家出口的貿易額中,香港(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作用舉足輕重(1950-1954年占比分別為38%、67%、75%、53%和51%)。以貿易立國的英國政府,在朝鮮戰爭結束後希望通過中港貿易維繫香港經濟的發展。而港澳商人以及東南亞僑商與內地客戶有長期交往關係,熟悉廣州口岸環境,他們通過香港做內地商品的轉口貿易,獲利豐厚。
針對國內長期出口東南亞產品滯銷嚴重的情況,外貿部於1954年召開擴大對港澳出口工作會議。國務院在當年12月轉發外貿部《關於擴大向港澳出口(包括經港澳轉口東南亞)的工作方案》,強調:“擴大向港澳出口,增加外匯收入,支持國家工業建設,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方案指出:“對港澳居民與東南亞僑胞所需的日常消費品,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到全部或大部組織供應或轉口輸出。”
為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廣東省外貿系統在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期間,連續三次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出口物資展覽交流會,取得積極效果。港澳客商及東南亞僑商通過展會採購內地的藥材、陶瓷、紅薯等產品,每屆成交額有百萬美元。其後,經外貿部廣州特派員辦事處提議,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外貿部部長葉季壯、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總理周恩來等領導人先後聽取彙報後,同意在廣州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1956年11月10日,由外貿部、廣東省人民委員會(1967年改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稱廣東省人民政府-—編者注)、中國貿促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開幕。開幕當天,人民日報發表《祝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社論。社論說:“我國政府和人民一向主張,在互相尊重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願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立和發展貿易關係,不論它的社會制度如何,也不論它同我國有無外交關係。”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交易會累計接待37個國家和地區的2736位客商,出口成交額達5380萬美元。在會上成交的商品中,各地土產、山貨、手工藝品占了相當比例。
經總結1955年、1956年的辦展經驗,外貿部於1957年3月4日下發《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文件。提出,交易會名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總公司聯合舉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文件指出,通過交易會當面看貨、當面商談的方式,對推銷新小商品很有幫助。文件提出,考慮到國內貨源緊張以及與上次展覽會相距時間較短的情況,4月份舉辦的交易會應以推銷新小商品為主,規模不宜太大,邀請客戶的範圍也不宜太寬,原則上只邀請港澳和新馬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編者注)客戶。文件明確,交易會由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與外貿部雙重領導,以廣東省為主。廣交會境外客商的邀請工作,外貿部交由香港華潤公司負責。
二、前四屆廣交會的舉辦情況
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於1957年4月25日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開幕。外貿部直屬外貿公司組成的糧油、茶葉、土產、畜產、雜品、絲綢、食品、機械、五金、儀器、運機(運輸設備)、礦產、化醫(化工及醫藥)共13個交易團參展,另有吉林、遼寧、貴州、湖南、浙江、江蘇、廣西、廣東等省區的27家內貿企業參展。展覽面積9600平方米,分設工業品、紡織品、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品五個展館,展出商品1.09萬種。展品中,新中國研製的載重汽車、機床、紡織機械、電影放映機等工業新品,特別搶眼。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交易會開幕當天親臨視察。他巡視了所有展館和展臺,仔細察看展品,詢問產銷情況。他說,交易會不但要發展同外國的貿易,還要展覽我國工農業新產品,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發展和增進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在聽取外貿部負責人彙報時,周恩來表示,“中國對外貿易總公司聯合舉辦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這一名稱太長,既然在廣州舉辦,乾脆簡稱廣交會。

1957年4月25日,首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
首屆廣交會舉辦了一個月,至5月25日閉幕。來自19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外客商共1223人與會洽談貿易。其中,港澳客商1021人,占83.5%。出口成交額達1754萬美元,主要為現貨貿易。在交易額中,出口港澳的占64.33%。在廣交會上,各交易團獲得客商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上千條,對改進外貿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絲綢交易團接受香港採購商的建議,讓生產企業將真絲印花綢緞的圖案用牡丹、荷花替換拖拉機、稻穗後,一舉成為熱銷商品。首屆廣交會結束後,展覽原樣保留,用於接待外事或外貿方面的參觀。
第2屆廣交會於1957年10月15日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開幕,至11月30日結束,會期一個半月。展品仍按五個館佈置,與首屆相同。33個國家和地區的1923位客商與會洽談貿易。其中,港澳商人占54.55%,日本商人占6.38%。出口成交額6033萬美元,較首屆增加3.44倍。成交額按地區分,亞洲占85.55%(其中,港澳占62.65%),歐洲占10.74%,非洲占2.17%,美洲占1.3%,澳洲占0.24%。除現貨貿易和近期交易外,有不少客商簽訂了長期訂貨協議。蘇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團,在開幕前參觀了廣交會。
1957年的兩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共計7787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外貿出口額的20%(這一比例在全國外貿出口額中長期保持,最高年份達40%-—編者注),發揮了擴大外貿、增加外匯、突破經濟封鎖的重要作用。為長時間保留展品以利接待非廣交會期間的參觀活動,外貿部、廣東省決定興建展館,專用於廣交會。展館定名為“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建設工程於1957年11月動工,次年4月投入使用。該館位於廣州市僑光路,樓高五層,建築面積1.45萬平方米,室內可供展覽面積1.3萬平方米。國務院副總理陳毅題寫館名。
1958年,第3屆(春季展)、第4屆(秋季展)廣交會分別於4月15日和10月15日在新落成的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開幕。第3屆計劃成交額定為0.6億美元,但實際成交達1.53億美元。對歐出口額占比19%,較第2屆提高8.3個百分點。第3屆推行“有買有賣、以進帶出”方針,進口成交1229萬美元,進口商品包括鋼板、鋼管、化纖、染料、化工原料,都是國內緊缺的工業原材料。因長崎事件(中國郵票和剪紙展覽在日本長崎舉辦期間,發生侮辱中國國旗事件,日本政府放縱肇事者而不做處置-—編者注)中國政府停止對日貿易。因此,第4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減少為1.26億美元。但進口成交額達3328萬美元,較第3屆大幅增長66%。來廣交會的境外客商達3096人,較上屆增加840人。西歐客商到會人數增多,從而帶動對西歐出口達3328萬美元,占出口成交額的26.37%;從西歐進口成交額達2069萬美元,占進口成交額的62.17%。
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廣交會
新中國從1953年開始推行的計劃經濟制度,尤其是對於外貿實行的統一管制制度(簡稱為外貿統制),決定了廣交會的組展模式和管理方式。
新中國建立後,因國內外形勢所迫,加之學習蘇聯經驗,決定全面管制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國家規定,全國進出口商品的貿易由國營外貿公司統一經營,其他機構不得從事外貿活動。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外貿部。該部成立後,設立中國進口公司主營對蘇東、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設立中國進出口公司主營對西方國家的貿易。1953年,外貿部按商品類別重新設立專業外貿公司,分設了中國茶葉出口公司、中國畜產公司、中國煙麻出口公司、中國糧穀油脂出口公司、中國食品出口公司、中國土產出口公司、中國雜品出口公司、中國絲綢公司、中國進口公司、中國礦產公司、中國機械進口公司、中國化工進口公司、中國五金電工進口公司、中國儀器進口公司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公司(這14家公司中的前13家,系計劃經濟時期廣交會的主要參展單位-—編者注)。
外貿統制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計劃管理。全國商品出口計劃由外貿行政系統(即外貿部及地方外貿主管部門)和國家外貿公司共同編制,依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編制程序完成。進口商品計劃的編制以國家計委為主,外貿部協助。進出口商品計劃一經批准下達,即為指令性計劃指標,各地方政府和國家外貿公司須嚴格執行。國家外貿公司根據國家計劃和各自的經營範圍,對內負責出口商品的收購、調撥、倉儲、運輸等業務事項,對外負責貿易談判、簽約、結匯和外運等業務事項。與此同時,出口商品計劃須與國家生產計劃相銜接,以向生產這些商品的企業配置相應的原料、燃料、電力、設備等生產資料。國外商品的進口,同樣須依照國家計劃,由以上國營外貿公司負責與外商或外國政府機構談判採購。在財務管理上,各外貿公司掌握出口商品定價,並統負盈虧(指外貿公司通過核算平衡賺錢或賠錢的業務。而出口商品的生產企業既不能參與外貿活動,也無須承擔盈虧責任)。外貿公司的盈利一律上繳財政部,虧損則由財政部彌補。外貿公司的流動資金由財政部撥給。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創辦的廣交會,策劃者、操辦者只能是政府,而且是中央政府及其部門——國務院及其外貿部,再加上舉辦地的廣東省委、省政府。由於廣交會在國家外貿、外交、對港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操盤廣交會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及其部門,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廣州市政府發揮配合作用(雖然外貿部1957年在《同意4月份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文件中提出,廣交會以廣東省為主實行雙重領導,但實踐證明廣交會一直是以國務院及其外貿主管部門的領導為主)。在組織工作機制的設計上,外貿部、廣東省、廣州市三方組成工作委員會,負責承辦廣交會的具體工作。該委員會由外貿部廣州特派員辦事處負責人擔任秘書長。廣交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為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該機構系外貿部廣州特派員辦事處和廣東省外貿局下轄的處級事業單位,實行雙重領導)。這一組織體制及其工作機制,不但保證了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各辦一屆,而且影響到後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各級政府主辦經貿展覽的組織架構設計。
在高度集中的外貿計劃管理體制下,廣交會的參展方主要是“國字頭”外貿公司組成的交易團(根據外貿公司安排,部分出口商品的生產企業可派員參團,在廣交會期間協助貿易談判)。此外,國務院相關部門(如第一、第二機械部、輕工部)和各省(市、區)外貿主管部門也組織交易團參展。
組織貨源參展廣交會,是各交易團的一項重要工作。為平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需求,中央要求在保證國內市場基本需要的同時,儘量擠出一些產品擴大出口,以換回國家工業建設所須進口設備的資金。根據這一要求,外貿系統歸納了出口貿易的三條原則:一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限制出口;二是,國內市場和出口都需要,但供應偏緊的商品,通過積極發展生產,擠一部分出口;三是,國內市場可多可少的商品,基本上供應出口。廣交會的交易團根據這三條原則組織貨源,就形成了以農副土特產品為主要貨源(主要展品)的特色。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田雞、水鴨、乳鴿、河蝦、甲魚、活蛇、鹹魚、臘肉、草菇、大頭菜、梅乾菜、筍乾、竹葉、荷葉、鴨毛等產品,在港澳和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而且售價不菲。如草菇每噸售價高達814美元。第4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中,農副土特產品占比高達68.15%,而工礦產品只占比31.85.15%。“雞毛蒜皮,頂天立地”,是中國貿易界對農副產品和初級產品撐起廣交會的讚語。時至今日,廣交會仍是中國小商品尤其是消費品出口的彙集平臺。

首屆廣交會工業館場景。
在廣交會上,供貨方/參展商是中國計劃管理體制下的“國字頭”外貿公司,採購方/參觀商卻是境外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國家或地區的客商。前者遵循國家外貿方針和行政指令性計劃,通過廣交會推銷出口商品,後者以市場需求和自身盈利為驅動,通過廣交會訂購中國商品。雙方採用的交易規則遵循國際市場慣例(包括採用美元結算),而非中國國內做法,也不同於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方法(如中蘇貿易採用易貨記賬的方式,以蘇聯盧布作為結算貨幣)。這表明,新中國在外貿上並未採取“一邊倒”的政策,而是根據國情積極擴大對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即“對資出口”。計劃管理體制下的廣交會,因堅持遵循國際貿易規則,後來成為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活力來源。
四、廣交會的組織管理工作
廣交會的組織工作複雜瑣細,承辦機構責任重大。承辦單位在廣交會舉辦期間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閉會期間稱“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
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于1958年成為廣交會的日常辦公機構,其職責是:為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提供展覽、洽談場地,組織展覽陳列佈置,聯繫並接待境內外來賓等。為加強党的領導,經廣東省委決定,廣交會於1958年設立臨時黨組。自第4屆起,參加廣交會的交易團及各類機構分別成立臨時黨支部、團支部,其党團員在廣交會臨時黨組統一領導下參加組織生活。
為規範交易管理,第3屆廣交會頒佈了《在會期間交易工作中注意事項》。這是廣交會出臺的第一個管理制度。其要求各交易團組織談判小組,以防止分散交易、互爭生意。對於品類相同的商品,要求在大會領導下,由各交易團團長共同協商解決矛盾,做到“三統一”,即統一管理價格、客戶資源和市場劃分,以避免爭客戶、爭市場而產生低價競銷。文件規定,各交易團不得在會外與客戶成交。第4屆又設立合同研究小組,指導解決訂立交易合同中產生的問題。人民銀行、保險和運輸主管部門派員參與小組工作。在第4屆廣交會上,人民銀行駐會工作人員發現個別外貿公司直接收取客商外幣的情況後,及時予以制止。大會規定,之後再出現外商希望以外幣直接交易的情況,中方應引導外商通過中國銀行將外幣兌換人民幣後再行交易。
初創的廣交會,在展品陳列上強調體現政治性、商品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其中,政治性要求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商品性要求全面宣介產品性能、規格、花色品種;藝術性要求陳列美觀,特色鮮明。
在國內消費條件有限,尤其是生活物資供應偏緊的環境中,為優待參會的境外客商,廣東省及廣州市安排他們入住廣州當時最好的酒店。客商生活所需的糧油、肉魚禽蛋、食糖、肥皂、火柴等物資都安排了專供計劃,還特別調撥了高檔煙酒、副食品和海鮮品等。在市內交通方面,安排大客車每天接送客商,還在展館和客商入住的酒店設立人力三輪車營業站,以便客商自行乘坐。廣交會客商進館須佩戴“來賓條”。“來賓條”由廣交會發給。第3屆起,大會不再收回“來賓條”,以供客商留念。

早期廣交會參觀者佩戴的“來賓條”
四、創辦廣交會的意義
創辦廣交會意義重大,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體現了中央對於港澳“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針,著眼於突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二是通過擴大外貿出口,增加國內生產和外匯收入;三是通過展貿活動服務外交工作,同時服務對台和僑務工作;四是配合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其運行,為各級政府尤其是外貿管理部門瞭解國際市場需求,為國有外貿機構對接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商,提供了觀察窗口和交流平臺。第4屆廣交會期間,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省(市、區)組成27個代表團計1444人,到會瞭解國外市場情況,以利組織貨源。後來,周恩來談及廣交會創辦的歷史背景,說“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視察廣交會
創辦廣交會是中國經貿展覽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自晚清以來,這是中國政府創辦的第一個制度化長期舉辦的經貿展會。1955-1956年期間,廣東省、外貿部、中國貿促會在廣州四次辦展撬動出口貿易,為創辦廣交會提前“試水”,累積了辦展經驗。廣交會創辦至今,從未中斷。即使在政治環境劇烈動盪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廣交會也未停辦。2020-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廣交會不能線下舉辦,改以線上舉辦。
廣交會在初創階段就蘊含了經貿展、國際展、專業展的特質,主要如下:第一,廣交會是政府展會,其由外貿部(1982年改為外經部、2003年改為商務部——編者注)、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即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是地道的國家級經貿展會。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不僅是廣交會的批准者,而且是廣交會的指導者。周恩來先後8次蒞臨廣交會視察。他對於廣交會工作的文件批示和口頭指示,難以計數,大到辦會宗旨、展覽設計,小到商品定價、客商接待,事無巨細,多有操心。第二,廣交會是以進出口貨物貿易為主題的經貿展會,這體現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名稱、辦展宗旨和參展商品三個方面。第三,廣交會是專業展會,觀眾是來自外國和港澳臺地區的貿易商,屬於專業觀眾,而且大多為專業買家。在2023年之前,廣交會只接待境外的觀眾,門禁嚴格。第四,廣交會每年在春秋兩季各辦一屆。其中,春季展於4月日15開幕,秋季展於10月15日開幕(廣交會的展期,1957年第1屆至1981年的第50屆,每屆為一個月。1988年的第63屆後,每屆改為20天。1989年的第65屆後,每屆改為15天)。第五,廣交會的展品陳列不是按成就展的佈置方式,也未按參展單位佈設展區,而是按展出商品的品類設置展區(展館),符合國際經貿展陳列設計的通行做法。廣交會在初創時期分為工業品、紡織品、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品五個品類。其後,隨著廣交會規模擴大而不斷增加展出的商品品類。到2023年的第133屆,已增加為16個大類,分為54個展區。第六,廣交會不是免費展會,其初創時期的經營收入來自各交易團上交的參展費(按成交額的1%上交)。以上六點,尤其是第三點和第六點,促使廣交會成為中國式展覽項目管理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