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15年是本澳供水史上別具意義的一年。八十年前,本澳第一個大型水處理廠 ─ 青洲水廠以及新口岸大水塘開始興建;工程完成後,這個小城開始供應經消毒處理的飲用水給市民,本澳的供水服務正式步入現代發展階段。
昔日、今天、未來
八十年過去了。今天,本澳擁有三間水處理廠、配備五條不同工藝的生產線,為全澳六十多萬人口和每年二千多萬旅客,提供優質可靠的供水服務。三間水處理廠包括歷史最悠久的青洲水廠、位於離島的路環水廠、以及最具規模的大水塘水廠,合共提供每日390,000立方米的水處理能力。
根據新近的資料顯示,現時,本澳的日需水量在夏季用水高峰期最高可達290,000立方米;以目前的供水能力計算,尚餘約四分一產能以備不時之須。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關小冰小姐表示,未雨綢繆雖然是老生常談,卻是一間供水企業必須遵守的經營原則;回想十年前,全年最高日供水量接近200,000立方米,當時的供水能力僅255,000立方米,只尚餘約五分一產能,證明在這快速發展的十年間,澳門自來水同樣快速發展,以未雨綢繆的經營理念,不斷鞏固和擴大本澳的發展基礎。
去年,澳門自來水向特區政府提交了未來五年的供水指導計劃,並對本澳未來十年的需水量進行預測。計劃提出一系列的建議,當中包括興建石排灣水廠。積極籌劃中的石排灣水廠預計總產能達每日200,000立方米,屆時全澳的日供水量將躍升至590,000立方米,有效解決現時離島高度依賴澳門半島供水系統的隱憂,進一步保障離島以至全澳的供水服務。
水廠與工藝
除了持續增加產能,本澳的水處理技術亦與時俱進,在各個水廠內採用不同的生產工藝,確保水質優於《澳門供排水規章》所設定的飲用水標準。青洲水廠於1935年興建,1938年投產,1986年改造擴建;現時設有兩條生產線,分別以V型濾池和脈衝澄清池為工藝特點,產水量合共每日180,000立方米,主力為澳門半島供應自來水。路環水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投產,於2006年更新擴建,2007年投產,採用高效氣浮技術,日產水量30,000立方米。而大水塘水廠則分為1、2、3期,分別於1998、2008及2015年投入運作,日產水量均為60,000立方米,合共180,000立方米,主力為松山50米配水庫、新口岸和路氹地區供水。大水塘水廠1期以雙層濾料濾池為工藝特點,2、3期則採用先進的超濾技術。大水塘水廠3期今年正式投入運作,亦標誌著大水塘水廠所有的擴建工程經已完成。此外,未來的石排灣水廠將會因應不同水源、水質採用一套混合式的水處理技術,總產能達每日200,000立方米,將會成為本澳生產能力最大的水處理廠。
全澳水廠與生產工藝一覽表:
|
青洲水廠
|
路環水廠
|
大水塘水廠
|
石排灣水廠
(規劃中)
|
生產線
|
13.5萬
水處理系統
|
4.5萬
水處理系統
|
30,000立方米
|
1期
|
2期
|
3期
|
200,000立方米
|
重要年份
|
1935年興建
1938年投產
1986年改造擴建
|
1980年代投產
2006年更新擴建
2007年新廠投產
|
1998
投產
|
2008
投產
|
2015
投產
|
2015年開始籌劃
|
工藝特點
|
V型濾池
|
脈衝澄清池
|
氣浮技術
|
雙層濾料濾池
|
超濾技術
|
超濾技術
|
待定
|
每日
總產量
|
180,000立方米
|
30,000立方米
|
180,000立方米
|
200,000立方米
|
全澳
總產量
|
每日390,000立方米
(計算至2015年8月)
|
每日590,000立方米
(預計中)
|
供水管網 ─ 城市的血脈經絡
供水管網就好像一座城市的血脈經絡,始終默默地流動著,在大街小巷裡,從高低樓宇間,延伸到每家每戶,就憑那㸃㸃滴滴,源源不絕為城市注入活力。
本澳第一個供水管網於1912年鋪設,是用來引海水救火、清洗下水道和街道的。時至今天,本澳的供水管網已發展得相當成熟,總長度接近650公里,足夠沿海岸線圍繞整個澳門約13次1。為了不斷完善供水管網,澳門自來水每年均會進行管道更新工程。單計去年,管網工程包括新舖管及更換舊管總長達11,375米,佔全澳管網總長度的百分比為2.04%,並使用了耐用的不銹鋼或球墨鑄鐵管材取代舊有的石棉管,以減少爆喉事故。另外,本澳的供水管網採用了更為複雜的環型設計。目的是當爆喉發生時,環型管網經調度後可發揮作用,盡力維持爆喉地區以至整個城市的正常供水服務。
供水管網的設計、鋪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面對本澳的快速發展,澳門自來水在去年提交的供水指導計劃中,提出了增設第四條供澳原水管道以及新填海區域管網舖設規劃等建議。目的是保障原水供應穩定,完善管網系統,為區域發展做好充分準備,貫徹澳門自來水未雨綢繆的經營理念。
1 統計暨普查局2014年環境統計資料顯示,澳門陸地面積為30.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為50.6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