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西泠印社、君匋藝術院攜手,聯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基金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與澳門日報舉辦“吳趙風流”展覽,展出吳讓之、趙之謙的書畫印代表作品、吳趙之師友以及影響和承繼吳趙的名家作品逾兩百件套。吳、趙兩人皆為晚清的篆刻名家,除精篆刻外,亦能書善畫,二人之藝術成就對近世書畫篆刻藝術發展史影響深遠。該展是藝博館繼二零零四年首辦明清書畫系列展覽的第十二項特展,也是該館本年的重點項目之一。展覽將於今日(九月十一日)下午六時三十分於藝博館四樓開幕。
展覽開幕禮由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代主席羅永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副主任秦陶、桐鄉市政協主席池曉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鍾怡,以及澳門日報總經理溫能漢主持剪綵儀式;隨後由藝博館館長陳浩星陪同嘉賓參觀展覽。
吳讓之是江蘇揚州人,善書畫,尤精篆刻。他的書法以篆書最負盛名,其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靈動典雅。吳氏的篆刻創作追摹秦漢,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一生治印萬方,聲名顯卓。他的書法和篆刻對趙之謙、吳昌碩等人影響深刻。
趙之謙是浙江紹興人,晚於吳讓之三十年,是晚清藝壇上一位使人為之耳目一新的詩書畫印全能大師。其書法奇崛雄強,別出時俗,篆隸行草融會貫通;繪畫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豔,富有新意;篆刻蒼秀雄渾,章法多變,意境清新。他的藝術成就在清末以來的藝術發展史上影響廣泛深遠。
“吳趙風流”展覽透過“吳讓之書畫”、“趙之謙書畫”、“其他名家書畫”、“吳讓之篆刻”、“趙之謙篆刻” 及“其他名家篆刻”六大專題呈現,讓觀眾有系統地欣賞吳、趙兩位晚清篆刻巨匠的藝術成就和創作風格,以及影響和承繼吳趙的名家作品。藝博館是次印製《吳趙風流》概覽小書,輯錄展覽精選展品,供觀眾免費索閱;場內亦設有教育區,有助觀眾了解兩位藝術大師在篆刻、書法及繪畫方面的藝術面貌。
是次展品中不乏中國藝術史上重要的珍品,如吳讓之作品當中的篆書陸機《演連珠》,此篆書四屏,不僅講究結體上的佈局均衡,在用筆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在篆書中加入隸書的筆觸;其刻《石壽齋》白文正方印,此印刻於一八五八年,是一方具有典型吳讓之篆刻風格的作品。筆劃橫粗豎細,尤其“齋”字有七條豎線,將七條豎線下端刻成參差不齊,一方面避免呆板之嫌,另一方面頗有節奏感,字形更具有意趣。
趙之謙作品中的《行書七言聯》,是在各體書中最天然自如而具創意的,莫過於其魏體行書。在北碑體勢中稍摻漢隸和顏書筆意,用筆渾厚蒼勁,結體橫勢生態,成就了北碑行書的新範式;其刻《飡經養年》白文正方印,此印是為悼念亡妻及亡女所作。是印仿漢印式,極其注意分朱布白,筆劃厚重渾厚。邊款別開生面,將造像和魏碑陽文引入其間,垂範後世。
為深入探討吳讓之、趙之謙兩位晚清巨匠之書畫印藝術,藝博館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由澳門理工學院贊助場地,十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一連三天假理工學院禮堂進行;藝博館冀推動及宏揚中華文化,促進學術研究薪火傳承,與學術研討會同時進行“2015高等院校書畫研習交流計劃",共邀十二所兩岸四地高等院校相關學系學生參加,十月二十八、二十九日下午特設平台,讓新進學子參與研習發表。上述學術活動開放公眾旁聽,費用全免。有興趣人士即日起可致電87919814或登入藝博館網頁報名留座。
“吳趙風流”展期至本年十一月十五日。該展覽附設專題導賞服務,日期由九月二十六日起至十一月十五日,逢周六、周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三時至四時。另,藝博館將先後於塔石廣場及玫瑰堂前地設置展覽主題戶外裝置,向公眾介紹展覽內容。以上有關活動詳情可瀏覽www.MAM.gov.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