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舊城區有450年歷史,窄路密網的街道車輛大多單行,人行道鋪滿葡萄牙特色的碎石馬賽克,據說這些石頭都是當年從葡萄牙運來的。米色的馬賽克中間常拼接著深藍色的蠍子、螃蟹等動物圖案,這種裝飾手法,也被運用到澳門的許多酒店、商場中,形成了獨有的隱秘文化符號。這些隱秘符號的指向,正是澳門華麗外衣下最易被忽略的風景。
澳門是一個懷舊的隱喻,街頭巷尾常會出現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地標。位於媽閣街亞婆井“龍頭左巷”的鄭家大屋,曾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他在此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鄭家大屋是澳門“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城區建築之一,約建成於1869年。院落裡有兩座頗為寬敞的三進四合院,整體風格是嶺南建築,但樓梯、窗戶、門楣等細節又融入了西方建築元素,凸顯出當年澳門中西交融的特色。
鄭家大屋門口貼著這樣的標誌:“尋鄭家大屋舊租客,讓您的故事寫進世界文化遺產——鄭家大屋的歷史之中。”原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鄭家後人分居各地,大屋一度被分租給幾十戶人家,最多時住著超過300人,曾遭受火災,逐漸破敗。2001年澳門特區政府取得鄭家大屋業權,啟動保護和修復工程,於2010年對外局部開放。時代煙雲氤氳而來,曾居於此的普通市民,又成為鄭家大屋歷史的一部分,是屬�個體的獨特的城市記憶。
澳門也是一座創意之城。步入有300年歷史的望德堂區,沿“瘋堂斜巷”拾級而上,綠陰掩映之處就是“瘋堂創意區”。1569年,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不忍當地麻風病人流離失所,出資在此地修建麻風病院。如今麻風病在澳門早已絕跡,位於“瘋堂斜巷”的南歐風格別墅群受到當地藝術工作者的青睞,他們向政府申請使用,重整為澳門現代藝術的實驗場,人們可以在此看展覽,製作陶藝或染布,收集當地藝術家設計的明信片和紀念品。
澳門並非文化中心,但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圖書館、博物館,恰到好處地呈現出文化在澳門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水坑尾街”的八角亭圖書館,堪稱世界上最小的圖書館。八角亭建於1927年,屋頂是中國傳統的八角亭構造,主體又是西方建築的風格。如今圖書館周邊早已被現代建築包圍,一書一世界,坐在館內讀書的人們依然安靜平和。作為澳門“世界遺產名錄”的歷史城區建築之一的何東圖書館坐落在“崗頂前地”,曾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購入用作別墅。1955年何東在港病逝,其後人按遺囑將故居及2.5萬港元購書經費贈予澳門政府,建立圖書館,館內藏有中文古籍書5000餘冊,是澳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
澳門包括三個島,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加起來不足30平方公里,近年來開始填海造地,我們乘坐澳門航空公司從天津到澳門的直航航線,抵達的機場跑道就位於填海地段之上。自上世紀70年代,當地政府開始關注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再度利用,幾十年來積累了許多經驗,同時年輕一代的澳門人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澳門夢劇社的話劇《花開花落花王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名立志於拍攝澳門的年輕人,一個想拍出世界遺產遺址,盡顯澳門歷史城區,另一個卻想要細膩地拍出各個社區的人與事,與當地居民展開深入對話……這種以戲劇手法對浮世萬象的記錄,更成為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一種有機的組成部分。
(來源︰天津日報 何玉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