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的傳播,有的只是圈內熱門話題,有的卻是一場社會輿論事件。
“十一”前夜,《國務院關於同意建立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的消息讓會展業少見地上了“頭條”,一夜之間,被業界各種媒體轉發,也成為行業微信群的熱門話題。但這種涉及14個部委聯席制度的新聞發出後,一是目前看不出對行業直接影響,二是離大多數會展人和會展項目有點遠,還有就是因為消息發出的時間正值十一假期前夜,沉浸在節日氣氛中的人們對“工作上的事”關注度直線下降。所以,儘管這條新聞份量夠重,也引發了行業關注,但還只限於行業話題,期待後續能對行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但新聞不以小而不熱,“十一”假期,除了常規景區人山人海,高速路堵成停車場這樣年年發生的“新聞”外,有一隻普通的大蝦在今年話題中被“煮”紅了,以至於還演繹出一些瓜子版、芝麻版的甚至馬雲、王健林版的段子。為什麼以前也發生過的遊客被宰事件會在今年如此發酵?甚至當事城市政府被官媒和輿論問責?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十一假期是“全民旅遊季”,旅遊話題自然是熱門。人人都是遊客的時代,個別旅遊城市(景點)又存在宰客現象,如果不口誅筆伐,盡力聲討“宰人”的無良商家,形成強大輿論氛圍,促使政府監管到位,商家自律,那下次被宰的人就可能是自己。還有就是社會更重視商業信譽,公民更期待政府的有效作為。
一個十一長假,以上兩個熱點話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不禁讓人回想9月30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建立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消息發出當晚,會展業界人士在微信群上的議論:為什麼14個聯席會成員中沒有旅遊主管部門?沒準備好?對此,筆者專門就此問過旅遊主管部門怎麼看?對方當時正加班忙於十一假期中的各種事宜,表示實在顧不上關注會展業的問題。其實我們冷靜想一下,為什麼展覽業聯席會議制度中一定要有旅遊部門呢?相對於展覽管理的審批型鬆散,旅遊部門對行業的管理就顯得事無巨細。全民旅遊是常態,監管也是常態。而會展業,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可能性很小,也沒必要。所以,最好不要就此問題再糾結了。
旅遊和會展,關聯度高,但並不至於好到“誰是誰產業鏈上的環節”只要都做好事關自身品牌和行業發展的第一要素:服務。就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適度融合,共同發展。
有人感歎,“一隻蝦毀了好客山東品牌”,其實不至於,但卻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多好的旅遊品牌可能都禁不住一隻大蝦被炒熱後的負面效應折騰。大家對那個宰人的店、被詬病的區域不去也罷。但能因為一個會展中心屢有欺客行為就不去辦展嗎?不能,因為相比一個城市滿街的餐廳,可供選擇的展館也就那麼幾個甚至只有一個。在消費者(主辦)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非你莫屬的展館方怎麼做?自強自律,不以惡小而為,信譽是最好的品牌,哪怕你是唯一。
有些旅遊大省(城市)負面新聞不斷,但會展業卻都有不錯的口碑,這是服務和品牌意識的差距,也是民眾關注度的差異。用會展業的友好,為城市形象加分。會展和旅遊之間,似乎還有一隻大蝦的距離。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