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於10月14日在教育暨青年局一樓仲尼堂舉行今年第三次全體會議,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委員會主席譚俊榮主持。會議簡要介紹了2015/2016學年本澳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基本情況,參與“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的計劃(PIRLS),2016/2017學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2014年教育發展基金年度報告,《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實施後學校財務相應的安排,以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實施後學校體育教學時間安排。
教育研究暨資源廳廳長黃健武就2015/2016學年學校、學生和教師現況作介紹,指出《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生效三年以來,對教師薪酬待遇的提升、教學工作的減負、班師比的優化等均有著正面的影響。
為有效檢視澳門小學學生閱讀素養水平,教青局準備在2016年參加“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學校督導協調員黃懿蓮向委員介紹了PIRLS 2016研究計劃,該計劃約有51個國家或地區參與,而澳門正式測試時間為2016年3月至6月,預計有56所學校的小學四年級學生約4,000人參加。期望可科學地檢視學生的閱讀水平,作為學校改革閱讀課程、改進教師教學方法及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國際參考資料。
教育廳代廳長龔志明介紹了2016/2017學年擬推出“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期望可透過網上中央登記減輕家長為孩子報名入學,以及幼兒面談次數過多的壓力,簡化學校招生的流程,並讓學校盡早掌握收生情況,做好開學準備工作。中央登記措施將於2016年1月開始推行,對象為2016年12月31日年滿三周歲或以上,首次在澳門入讀幼兒教育階段的兒童。透過中央登記可同一時間選擇不多於6所學校,家長毋須到校領取報名表,只需透過教青局的網頁進行中央登記,待幼兒面談獲錄取後可遞交“註冊憑條”,完成入學註冊。為配合推出“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2015年11月下旬起,教青局將舉行不少於10場的家長說明會,當中包括托兒所專場和公開場,專場透過托兒所統一報名,詳情將稍後公佈。
另外,《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法規中,有關每周150分鐘運動時間的規定,將於2016/2017學年起開始分階段實施。會上學校體育暨課餘活動事務處處長張敏輝介紹了教青局推出相應支援學校的措施及準備工作,以協助本澳的學校因地制宜,發展出具有校本特色的體育策略,培養學生持恆運動,促進體質健康。
教育廳職務主管龍雪英介紹了2014年教育發展基金年度報告。教育發展基金自2007年設立以來,有效推動了非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在學校的教育規劃、教學環境和設備、校本課程和教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全人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自2008/2009學年至今進行超過了60項學校重建及擴建工程項目,整體優化了澳門中學、小學及幼兒教育的軟硬件設施;為配合全球資訊科技的發展,於2007/2008學年起推出資訊科技計劃,為學校的行政管理和師生在教與學的現代化提供了優勢;此外,自2007/2008學年起,先後資助學校設立五類專職人員,以減輕教師非教學工作的負擔;因應澳門缺乏教育用地的情況,自2012/2013學年推出多元健體中心,讓學生能在校園有限的空間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為有效分析學校的申請計劃及監察資助項目的執行情況,確保公帑的合理運用,資助小組人員定期及不定期訪校,對學校執行計劃的情況進行實地了解,包括檢視資助的設施設備的安裝,聽取學校報告執行有關項目的情況。未來,教育發展基金將繼續加強與學校的溝通,跟進及監察獲資助計劃的進度及成效,使澳門非高等教育朝著優質的方向穩步發展,為澳門特區的人才培養和長遠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後,教青局學校督導部門高級技術員王浴楠報告了《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實施後學校財務相應的安排工作,包括學校為教學人員設立公積金制度、職級制度等工作。
譚俊榮司長對委員提出的意見表示衷心感謝,並表示教育是社會發展重中之重,特區政府會着力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尤其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分階段努力解決裙樓學校在辦學中面臨的問題。同時,政府也關注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發展,尤其是採取措施推動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出席會議的還包括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黎英杰、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副主席梁勵,以及委員惠程勇、郭小麗、唐志堅、孫家雄、盧麗萍、何少金、郭華邦、尤端陽、施綺蓮、戴明揚、梁官漢、陳建邦、朱深勇、王國強、李略、朱國權、汪東、溫素玲、符霖甘、劉文堯及陳翠欣。委員們就各項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