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鼓勵更多市民參與保護與傳承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面了解澳門潛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數量及情況,由文化局主辦的“全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徵集活動,將於本月20日起至2016年3月31日為期半年時間在本澳開展。活動中資料徵集內容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稱、類別、流傳地區、舉行時間、表現形式、存續狀況等,同時,還會收集與之相關的圖片、文獻及影音等資料,有關資料將作為日後擬定清單的依據。主辦機構希望市民能積極參與,共同保護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時代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手工技藝、民間習俗、表演藝術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們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亦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資源。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6年9月在澳門生效後,文化局隨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包括法制建設、普查研究、項目申報、協助傳承與推廣教育,經過多年努力,澳門已有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8個已被選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粵劇、澳門漁行醉龍節、澳門媽祖信俗等。對於“全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徵集活動的推行,可鼓勵更多市民參與,同時,文化局在經過對有關資料收集的調查、研究與評估後,符合《文遺法》所訂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將會列入有關清單,以確保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適切的保護。
就“全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徵集活動參與方式,市民可主動填寫表格推薦具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亦可在普查小組進行調查期間積極提供協助,有關詳情及表格下載可在普查網頁(www.macauheritage.net/ichsurvey)查閱,市民可透過網上、電郵、傳真或於辦公時間至文化局提交資料。
“全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徵集活動於本月20日下午舉行發佈會,文化局文化財產廳代廳長梁惠敏、職務主管趙月紅及高級技術員梁燕芬出席了發佈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