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十七日宣讀的特區政府二零一六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有“政府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步伐,加大力度培育會展、文化創意、中醫藥等行業的成長,並完成編制三個新興產業的統計指標體系”。
這已不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第一次做這樣的表述。在二零一四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有“繼續加大力度培育會展、文化創意、中醫藥產業、資訊科技、物流等行業的成長”;在二零一五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有“支持競投國際性的會展項目落戶澳門,扶持文化創意、中醫藥等產業,培育環保產業”。可見目前特區政府是要將會展產業作為本澳排在首位的新興產業,來加以重點培育。
實際上近些年特區政府為推動本澳會產業發展,也確實是不遺餘力,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特區政府先是在二零一零年三月設立了“會展業發展委員會”,爲該委員會規定了主要職責:就訂定及執行會展業策略、措施和政策,以及相關的法規草案發表意見及提出建議;爲發展會展產業幷提升其競爭力,制定意見書、建議及提議;搜集、整理及研究會展業資料;跟進及分析會展產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對主席安排的其他事項發表意見。此後,特區政府又從二零一三年元旦開始,實施了“會展活動激勵計劃”,該計劃對合資格的申請者在澳門舉辦的“會議”和“展覽”,提供一定的“基本協助”和“財務支持”。從二零一四年元旦開始,特區政府又推出了“國際性會議及專業展覽支持計劃”,向對合資格的申請者在澳門舉辦的“國際會議”或“國際展覽”,提供內容更爲具體、豐富、扶持力度相對更大的“基本協助”和“財務支持”。而且現在每年固定在澳門舉辦的大型會展活動中,如“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MIECF)”、“澳門國際品牌連鎖加盟展(MFE)”、“世界旅遊經濟論壇”等,都是特區政府主辦或參與主辦的。另外,特區政府還在二零零九年推出了“活力澳門推廣周”活動,組織澳門企業、澳門產品進入內地進行宣傳推介,目前“活力澳門推廣周”已在內地的上海、重慶、北京、鄭州、長春、南京、福州、南寧、合肥、呼和浩特、武漢、濟南、貴陽、西安、杭州、成都、瀋陽、長沙、太原舉辦過十九站活動,在活動舉辦期間,內地民衆爭相購買杏仁餅、素肉鳳凰卷、肉脯、紐結糖等衆多澳門特色商品的場面,在每一站“活力澳門推廣周”都會出現,“活力澳門推廣周”活動對宣傳澳門形象、推銷澳門産品發揮了明顯的作用。特區政府的努力對本澳會展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如特首在此次施政報告中所說:“會展業的進步明顯,對其他行業拉動效應逐步顯現,國際展覽協會在報告中指出,澳門是二零一四年亞洲表現最佳的展覽市場,成績獲國際業界肯定”。
但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年年表述要“加大力度培育會展業成長”,顯示澳門會展產業的發展現狀,在特區政府看來應該還存在著一些不如人意之處。筆者認為,澳門會展產業發展現狀之所以還存在著不如人意之處的主要原因,可能還在於澳門會展產業缺少“社會參與”,要想進一步推動會展產業發展,除了政府“不遺餘力”之外,“發動群眾”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會展產業其實是一個涉及面很寬的產業,除了形式上表現為會議或展覽之外,會議所討論的議題、展覽所展出的內容,可以涉及很多領域,因此很難說某一領域,與會展產業完全無關。甚至出現“會展業與文化產業冇關”的看法,這種觀點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無論是討論文化產業相關問題的會議,還是文化產品的展示,都與會展產業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本澳社會很多人都認為澳門會展產業發展只是特區政府或本澳“會展業發展委員會”的責任,與自己無關,自設藩籬將自己排除在澳門會展產業發展之外,那樣澳門會展產業應該很難能夠真正發展起來。今年八月十二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回答陳明金議員的問題時,認為一個重要的大型會議、展覽項目需要提前進行三年準備,地區政府及組織需相互配合、支持,做好競投工作。崔世安當時還表示政府支持本澳社團、企業大量舉辦國際性會展項目等。所以本澳會展業只有“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發動群眾”,讓更多的澳門企業和社團參與到澳門會展產業發展中來,才能讓澳門會展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