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二零一五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院慶,適逢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十周年紀念,為此,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今年攜手合辦之年度文物專題大展是以紫禁城建築藝術為主題,名為“太乙嵯峨──紫禁城建築藝術特展”,展出的展品近百件套,透過立體模型,古建構件,如斗栱、琉璃、花罩、匾聯等,並配以相關視覺影像展示,體現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徵,觀眾可從中領略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的豐厚積澱。
該展十二月十一日(周五)下午六時三十分於藝博館四樓開幕,由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代主席羅永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李剛、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紀天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代局長謝慶茜,以及澳門日報總經理溫能漢主持剪綵儀式;隨後由藝博館館長陳浩星陪同嘉賓參觀展覽。開幕禮上並由故宮演示團向觀眾展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斗栱與木裝修),現場氣氛熱鬧。
今次“太乙嵯峨”特展是藝博館與故宮合作的第十七個年度壓軸大展,過往合作的十六個展覽,皆是展出故宮珍藏之文物珍寶,而是次的專題特展,是展現紫禁城的建築藝術特色,別出生面。紫禁城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最大的宮殿木建築群,極具藝術價值。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開始建造,其後不斷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時期和清代乾隆年間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終形成今日的建築規模。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共有八代十人供職清廷樣式房,留下了不少與紫禁城建築相關的檔案資料,包括燙樣、畫樣、工程做法、文獻等,可深入了解紫禁城的設計、布局等。而紫禁城的構件、裝飾,如脊獸、瓦當、門窗、鋪首、匾額、楹聯等,皆具藝術價值。
“太乙嵯峨”展覽在紫禁城的總體規劃、單體建築設計、建築色彩等多方反映紫禁城的建築藝術,共分四大專題展出,包括“‘琉’光溢彩”、“濃縮天地”、“金窗繡戶”,以及“宮闕流芳”。展覽配以視覺影像展示,直觀形象,有利於觀眾認識故宮建築。
是次展覽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次以紫禁城建築為專題的院外展覽,並以不同的角度展現紫禁城的建築藝術風貌。當中亮點展品包括《仙人走獸構件》,此系列琉璃構件包括仙人、龍、鳳等共十一個,原安裝於太和殿的角脊,為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間(公元1695至1697年)太和殿重建時燒造的原件,二零零六年太和殿大修時更換下來收存保護;《圓明園西路萬方安和燙樣》,燙樣是指建築工程開工之前,在設計圖樣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製作、用來表現設計意圖的建築模型。“萬方安和”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築位於圓明園內杏花春館西北,建於水池之中。屋頂形式為歇山捲棚頂,施灰色布瓦。燙樣屋頂可掀起,室內隔斷、御榻、寶座等一覽無遺;《清高宗行書“五福五代堂”匾》,此匾位於景福宮,景福宮是東路北部的主體建築。宮外簷懸匾曰“景福宮”,室內明間懸匾曰“五福五代堂”,為乾隆御筆。
為讓公眾從多角度欣賞展覽,藝博館舉辦一系列配套活動,包括專題導賞、古建築營造技藝展示、工作坊、故宮博物院專家主講的講座,以及有獎問題遊戲等。展覽期間將舉辦三場故宮建築專題講座,分別由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楊新成主講“紫禁城宮殿變遷概論”(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研究館員張淑嫻主持的“金窗繡戶——清代宮廷內簷裝修藝術解讀”(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時至五時三十分)、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春花主講的“論清代皇家建築匾額的製作及發展變化”(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三日,下午三時至五時三十分),歡迎致電藝博館報名,免費參加。同時,為了提升青少年兒童參觀展覽的興趣,藝博館將舉辦多場“紫禁城建築” 樂高®工作坊,邀請大中華區樂高®專業認證大師洪子健,特別為是次展覽設計一個以紫禁城建築物為主題的小模型,讓參加者在拼砌積木過程中了解中式建築的結構。另外,藝博館將先後於玫瑰堂前地及塔石廣場設置展覽主題戶外裝置,向公眾介紹展覽內容。有關活動詳情可瀏覽藝博館網頁。
“太乙嵯峨──紫禁城建築藝術特展”於藝博館四樓展出,展期至二零一六年三月十三日。藝博館位於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下午六時三十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周日及公眾假期免費開放。查詢電話:(853) 8791 9814,網址為 www.MAM.gov.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