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日,有本澳女大學生遭遇新型假冒快遞公司和內地公安人員電話騙局,遭致金錢損失,警方已介入調查。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大專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洪朝欽表示,隨著社會互聯網科技應用廣泛,個人資料比以往更易暴露於網絡中,容易成為不法之徒的行騙對象。他呼籲外地澳生生需提高防範意識,切勿在社交軟件中透露過多個人資料,同時希望警方能適時向在內地、台灣、香港及海外升學的澳門大學生宣傳相關騙案信息,提高學生對事件的關注。
據資料顯示,目前共有8,000多名澳門學生於外地求學,其中以赴內地各省市、台灣地區最多。內地及臺灣電商發達,網購行為普遍,大學生常在網絡上購買不同類型的貨品及服務,在過程中留下個人信息。貨品透過物流公司統一送到大學的貨件集散點,不法之徒可以容易地在快遞包裹上獲得學生姓名、電話、所屬大學,結合相關通信軟件綁定手機號碼,學生“到點打卡”等行為,掌握學生的信息及位置,設下騙局行騙,父母也容易因牽掛子女安全而放鬆警戒之心,令騙徒有機可乘。
年近歲晚,洪朝欽呼籲外地澳生於信息社會需警惕個人資料外露,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澳生在處理郵寄包裹資料及“打卡”時,需考慮有可能因此外泄信息,注意個人隱私﹔另一方面,在使用社交軟件如FACEBOOK、朋友圈等,亦不宜透露過多自己及家人的資料行蹤。學生應與父母、老師輔導員、所屬社團、同學等保持不同渠道的聯繫,各群組之間也應有相互的聯繫方式媒介。學生及父母亦應多加留意新聞,一旦接獲可疑電話或信息,應高度保持警覺,冷靜分析,同時保持通訊暢通,有需要時更應主動報警求助,並於日常把騙案信息及時與家人及同學分享,以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