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門科技人員又取得了一項比較重要的科技研究成果,由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裏的多位科技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基於數字微流控晶片的超高精度7秒鐘熔點曲線分析檢測DNA單位點變異”,榮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期刊《Lab on a Chip》刊載,據稱該研究有助於在不久的將來,便能使基於數字微流控技術的便攜式疾病檢測設備推出市場,因此該研究對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應該會有顯著作用。而該研究也得到了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FDCT)的資助。
近些年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引導和支持下,一批較有影響力的科技研究成果在澳門誕生。如由澳門大學現任校長趙偉教授與國家973計劃的團隊成員和華東師範大學李明教授合著的《關於“冪次現象”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在2013年被國家科技部屬下的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選爲2012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的國際學術論文之一;他們的另一篇刊載於期刊《IEEE平行及分佈系統》的文章“隨機通信量界限陳術”也被資料庫Science Direct列為高引用文章之一;由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俊龍教授與博士生張春陽合撰的論文“大數據在資源密集的應用、挑戰、及技術的總覽”,在2014年1月才被期刊《資訊科學》收錄,但在四個月內就晉身為該期刊被下載次數最多的論文中的第一名;由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陳龍博士、陳俊龍教授及盧明珠博士共同撰寫,刊載於《IEEE 系統、人和控制論學會會刊B》上的論文的“圖像分割的多核模糊C均值演算法”,在一年内僅在資料庫Science Direct中,就被下載高達447次,進入了該期刊最熱門下載文章中的前25名。由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王百鍵教授、譚立武教授、李科博士和黃志文教授撰寫的在2010年發表於《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期刊D:汽車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對汽車引擎之怠速系統作建模與優化控制”,五年來成爲該學報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中的前五名等。由澳门科技人员所创造的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提升了澳門的科技能力,改善了澳門的科技形象。
但在看到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引導和支持促進了澳門科技成果產生的同時,可能也要看到,目前澳門的科技成果對提升澳門企業競爭力、促進澳門經濟發展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日前,有立法議員就向特區政府提出了書面質詢,認為特區政府設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已超過十二年,但至今未能改變本澳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科技界所得成果與政府投放的巨額資源不成正比,故質詢特區政府過去有否監督及評估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成效?如何將受資助的研究項目有效轉化成有助經濟發展的產業?
應該說這位議員的質詢有一定的道理。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是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4/2004號行政法規而設立的,受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監督。該法規明確規定設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旨在配合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科技政策的目標,對相關的教育、研究及項目的發展提供資助。為著配合其宗旨,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特別資助下列項目:1. 有助普及和深化科技知識的項目;2. 有助企業提高生產力和加強競爭力的項目;3. 有助產業發展的創新項目;4. 有助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文化及環境的項目;5. 推動對社會經濟發展屬優先的科技轉移的項目;6. 專利申請。
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4/2004號行政法規所規定的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應該資助的項目和目前澳門科技節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來看,可以認為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在資助“有助普及和深化科技知識的項目”並取得了相應成果方面做的比較好,但在資助“有助企業提高生產力和加強競爭力的項目”、“有助產業發展的創新項目”、“有助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文化及環境的項目”、“推動對社會經濟發展屬優先的科技轉移的項目”等方面,應該說尚未得到較為明顯的成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何利用科技成果來提升澳門競爭力、促進澳門經濟發展,在目前博彩業下跌、澳門經濟下滑的形式下尤其具有必要性。澳門科技成果不能只是“牆內開花牆外香”,也需要能為澳門的經濟發展發揮出更為明顯、具體的作用。對這一點,特區政府、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企業界、乃至澳門社會都應該重視。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