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活力澳門週·福建廈門”於8日開幕式後舉行簽約儀式,澳門海洋學會分別與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及國家海洋局海洋諮詢中心簽署了“海洋生態保護與生物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及“澳門海洋學會與國家海洋局海洋諮詢中心在澳門地區開展海洋發展項目的諮詢評估合作備忘錄”。澳門貿促局主席張祖榮、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海蜂、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陳星、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彬、澳門經濟局副局長劉偉明等嘉賓見證了簽署儀式。
何偉添:引國家技術打造國際海洋生物認證平臺及研發中心
2015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草案調整了澳門特區的陸地界線,從澳門陸地向東、南方向劃定,面積爲85平方公里,明確了澳門的管理水域,這對本澳發展未來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參與本次簽署儀式的澳門海洋學會會長何偉添接受採訪時表示,廈門在旅遊業、城市經濟體的發展上與本澳相近,每年均會有衆多遊客到訪,廈門又是海濱城市,且國家海洋局在廈門設置了第三海洋研究所,本次與該研究所簽署協議,有助於讓本澳相關業界認識海洋經濟發展在哪些方面可借鑑,將廈門在海洋經濟發展較好領域的經驗及成果,引入澳門,支持本澳經濟多元化發展。
對於如何利用好這片來之不易的新區域,何偉添建議,第一,特區政府需就有關海域的職能及管理作出相關規劃;第二,可將本澳海岸線,包括黑沙、竹灣及北區的海岸改造成海岸公園或海洋公園;第三,海洋生物及醫藥是屬於海洋經濟領域中附加值最高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醫藥方面,本澳有自身的中醫藥市場、經營及管理經驗,加上橫琴的中醫藥產業園,若能將國家海洋局在海洋生物醫藥方面的技術、認證及標準等服務引入產業園,可打造一個國際性的海洋生物認證平臺及研發中心,有助於本澳青創及中醫藥業界參與;第四,政府牽頭邀請來自商界、學界等、在海洋經濟領域有專長的專家學者組成一個智囊組織,就如何用好這片海域,制定一些相關的策略及發展方向,以作到海域的利用有根有據。
目前本澳每年三千多萬入境旅客中,大部分爲陸上進入澳門,他還建議,未來除了陸路進出外,可拓展與周邊省市,包括海南、湛江、台山等地合作,開拓短線遊輪航線,通過這些航線一方面緩解入境旅客陸路上的擁擠;另一方面以新的旅遊形式吸引更多旅客訪澳。
另外,就海洋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問題,何偉添稱,海洋經濟在國內外發展已趨成熟,澳門可先引入相關技術專才來培養本澳人才,同時,各大院校可增設有關海洋經濟領域的學科,立足本地培訓人才。他相信,未來本澳海上項目形成後,本澳在相關領域自然將聚集衆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