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八日特區政府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正式文本,指出要優先培育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成長,透過政策傾斜、資助措施、協助業界開發人力資源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等方式,大力推動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連接,形成更大、更闊的產業鏈,推進產業適度多元。該文本還對本澳會展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文本認為,“一國兩制”是發展會展業最大的制度優勢;澳門位處大珠三角地區,是全國最具競爭力和經濟活力的城市群,地理位置優越;澳門具有自由港、單獨關稅區、低稅率制度、國際市場網絡等優勢,發揮著區域商貿服務平臺的作用;澳門擁有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大型國際會議展覽場地,會展及配套設施陸續增加,能滿足不同類型活動的需要;國家支持澳門發展會展業,“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澳門“積極發展會展商貿等產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政府先後出臺一系列對會展業的支持及鼓勵措施,促進會展業發展;會展業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並具有對整體經濟的拉動效應,帶動廣告、物流、餐飲、旅遊、酒店等多個行業發展,有利於經濟適度多元;近年澳門會展數目、規模、層次不斷提升。二零零七年會展籌辦業的總收益只有一千萬萬澳門元,二零一四年則有二點七六億澳門元;會展業市場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政府資助佔展覽收入由二零一二年的百分之七十一點五減少至二零一五年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會展活動由二零零二年的兩百六十六項,增加至二零一五年的九佰零九項,行業正呈現較快速的增長勢頭;未來隨著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輕軌等大型交通工程的落成和啟用,將使澳門會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更有效發揮區域聯動效應,促進客源互引、深化區域合作;政府將以“會議為先”作為方向,加快培育會展業的產業鏈,吸引不同類型高質素的國際會議落戶澳門,爭取參與國際會議投標,吸引更多優質的高端消費商務旅客,帶動本地更多行業和中小企業的綜合發展。
近些年在特區政府的扶持和澳門業界的努力下,本澳會展業發展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促進澳門其他產業發展、帶動澳門整體經濟也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而且站在“氣可鼓不可泄”的角度來看,特區政府對本澳會展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和樂觀展望也是比較適當的。但應該也要看到,本澳會展業發展也不都是“利好消息”,也還存在著一些明顯制約澳門會展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對這些不利因素也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努力減輕或消除其不利影響,才能更好地推動澳門會展業的發展。
本澳會展業的不利因素之一,就是會展業得不到相關產業的足夠支撐,尤其是製造業的支撐。會展業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往往也都是製造業比較先進的國家或地區。如德國會展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其強大的製造業。正是因為強大的製造業需要進行展示和交流,所以能更為明顯的促進會展業的發展。而本澳微弱的製造業對會展業的促進作用微乎其微。只強調會展業的帶動性而忽視會展業需要得到其他產業的支撐,既不客觀而且也不利於會展業的發展。
本澳會展業的不利因素之二,就是土地局促,人資匱乏。澳門土地面積小、人口數量少是澳門經濟發展的“先天不足”,這種情況就使得本澳的場館租金、人工薪酬等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對澳門會展業的發展產生著負面影響。
本澳會展業的不利因素之三,就是周邊地區“強敵環伺”。雖然澳門位處的大珠三角地區,是目前中國最具競爭力和經濟活力的城市群,但這一地區內的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城市,當地政府也都出臺了一系列對會展業的支持及鼓勵措施,努力發展著各自的會展業;而與澳門同樣具有“‘一國兩制’、自由港、單獨關稅區、低稅率制度、國際市場網絡等優勢”等優勢的香港,目前更是要以會展業來作為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雖然相互競爭有可能會“把個餅做大”,但會展業的市場需求也不會無限擴大,在激烈競爭中澳門會展業的市場份額不會必然擴大,而且稍有不慎還可能會被別人奪走一些市場份額。
本澳會展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之四,就是澳門既無大型機場也無深水碼頭,交通條件並不是很理想。雖然隨著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輕軌等大型交通工程的落成和啟用,澳門的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但與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相比,澳門的交通條件依然会是劣勢。
清晰認識以上澳門會展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才能知道澳門發展會展業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很可能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正式文本為未來澳門會展業發展所描繪的藍圖,還需要澳門社會想方設法克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響,才能得以實現。
‧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