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一月十五日行政長官崔世安所宣讀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二零一七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培育和推動,做好文創產業的專業和管理人才培訓工作,加強網絡資訊平臺的應用,組織本澳原創文創品牌參加國際展銷活動。塑造澳門品牌,推動文創企業發展”。可見目前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本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其視為是推動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的主要新興產業之一。
近些年特區政府不僅在每年的施政報告中都有關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部署,而且特區政府還在二零一零年五月,就以行政長官批示的方式設立了“澳門文化産業委員會”,爲該委員會設定了職責“委員會可就下列事宜給予意見、提交報告、進行研究及提出建議:文化産業發展的整體政策及與相關公共政策的配合;文化産業的發展措施,尤其扶持文化産業及推動文化創意的機制,以及相關法規草案的制定;藉資助及人力資源培訓計劃提升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産業的經濟潛力;文化産業的區域合作機制”。澳門文化産業委員會自成立以來,也作出了計劃將媽閣原政府船塢改建為“海事工房”成爲當代藝術展示和本澳文化創意産品展銷的窗口、計劃設立“當代藝術展示館”及“文化創意展演及銷售空間”的啓用、大三巴戀愛巷的“藝術電影院”的籌備、以及“時裝設計樣版補助計劃”、“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等發展文創產業的設想或措施。
但總體來看,目前本澳文創產業的發展現狀還難言比較理想,還尚未能對本澳的居民就業和政府的財政收入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本澳文創產業發展不太理想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缺乏有吸引力的文化創意產品。而在這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經驗可能值得澳門學習。
日前有電視新聞報導稱臺北故宮博物院開發的帝王塑像瓶塞,受到了遊客的熱捧。其實不單單是帝王塑像瓶塞,這幾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所開發的“朕知道了”膠帶紙、“翠玉白菜”雨傘、“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等文創產品,都曾受到過臺灣民眾和來臺遊客的歡迎。
其實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是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而在二零零零年以後,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產業逐漸起步。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方面,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博物館不能遠離觀眾,要做到與人親近,要靠能與人們親近的活動連接,而衍生品正是博物館知識消費的延伸。臺北故宮博物院從典藏珍品的特質中尋找文化創意的設計靈感,既讓博物館擺脫了單一的門票經濟模式,又以一種時尚的方式在文化消費中弘揚了博物館的文化底蘊。臺北故宮博物院開發文創產品的具體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四點:一是建立一套成熟而完整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機制,尤其善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設計,臺北故宮通過開展文創商品設計競賽,廣泛向社會徵集創意作品,還給參賽者舉辦特展和美學解析講座,方便他們更好地理解院藏文物的內涵及創意化潛力,像“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的創意,就是在二零一零年的臺北故宮文創商品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二是注重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授權與知名廠商聯合生產優質文創商品,截至目前,臺北故宮已與九十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合力“讓文物再生與重生”,在臺北故宮,即使一些小的物件也都大有來頭,比如“宮樂美人胡椒瓶”就是與某義大利知名廚具商家合作的;三是專業化運作,以現代經營管理運作文化創意產品,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不是單兵打遊擊,而是採用專業化、集團化運作模式,臺北故宮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文化、創意和產業結合在一起,對院藏文物和文化進行深耕;四是工作人員經常以暗訪的方式,與消費者攀談,獲知他們對文創商品的意見和建議,為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尋找靈感。
澳門能夠用來開發文創產品的文化元素也很多,例如民政總署的建築形象或許可以開發成文具盒、大三巴的形象或許可以開發成沙發靠墊、龍環葡韻建築物的形象或許可以開發成佐料罐等。在這方面澳門可以向臺北故宮博物院學習,想方設法激發民間智慧,讓更多的澳門文化元素能夠開發成來澳遊客熱捧的文化創意產品,從而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