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作爲澳門博物館成立20週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深藍瑰寶──南海I號水下考古文物大展”,於今日下午6時半在澳門博物館開幕,展期至7月31日,展出99件/套從“南海I號”出水的文物,一方面透過珍貴的文物讓公衆增加對“南海I號”的認識,另一方面向公衆展示我國水下考古工程發展情況。
本次展覽由澳門博物館與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合辦,澳門博物館藉展覽重塑海上絲綢之路古航道的歷史,作爲參與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文化交流及粵港澳合作框架的工作。展覽開幕式於今日下午舉行,文化局局長穆欣欣、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級助理邵彬、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曾超羣、文化局副局長楊子健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代表肖達順等嘉賓出席。
“南海I號”是現存世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文物數量相對豐富、完整、集中的文物載體,船載文物總數約6至8萬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現的沉船中實屬罕見,並開啓了中國水下考古先河及水下考古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本次展覽共分爲五個展區,分別爲“水下奇蹟——宋代商船南海I號”、“瑰寶若現——船隻打撈工程及保護工作”、“瓷器西去——水下考古出水瓷器”、“沉舟魅影——南海I號船員的人生百態”及“海上絲路——海上貿易的開端”,共展出99件/套文物。爲加強展覽宣傳效果,主辦單位於博物館入口放置爲本次展覽特別訂製的“華天龍號”打撈場景的樂高模型,以及在大炮台陳列室設置“密室逃脫”遊戲,使展覽內容更豐富且具立體感。
爲配合展覽內容,主辦單位亦舉辦一系列教育活動,包括4月21日記5月26日兩場專題講座,4月22日、6月30日及7月21日的12場“樂高模型船工作坊”,以及7月19日語20日的“探索南海I號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