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三日第五屆行政長官唯一候選人賀一誠在與歸僑總會舉行座談會時,表示預料明年受美國總統選舉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將更激烈,而香港問題影響深遠,不是一天半天便能處理得好,對澳門有直接的經濟影響,因此明年澳門經濟並不樂觀;以內地為例,每次大型金融危機都會發展大產業、加大基礎投資;本澳工程業界明年要做好內需,包括做好基礎建設及全面啟動公共建設工程,以起到調控經濟功能;相信明年本澳工程業界會進入“黃金幾年”,包括新城A區等多項工程,以彌補可能會出現的就業問題;同時要加快行政效率,更多私樓批則可作為經濟下滑時的帶動及補充作用。
前不久也曾有多位現任立法議員提議本澳應用擴大公共開支的方式來提升內需,推動經濟增長。而在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在立法會裏進行經濟財政領域裏的施政辯論時,也曾表示“政府預計二零一七、二零一八年澳門私人投資會較過往減少,因此政府需要增加公共投資,確保經濟活力、保障就業”。
可見目前在澳門政界中,可能有相對比較多的人信奉用政府增加公共投資、多建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的方式來推動經濟增長。而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現在內地政府經常所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即通過政府擴大財政開支來彌補社會投資不足,提高社會總需求,旨在增加居民就業和推動經濟發展。內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頻繁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表現為賀一誠此次所說的“以內地為例,每次大型金融危機都會發展大產業、加大基礎投資”。而到二零零八年時所推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更是將“積極的財政政策”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在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認為:必須堅持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這就顯示目前的中央政府,可能也已認識到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一些弊端,不會再搞“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計劃了。
“政府擴大財政開支”即“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應該就是“凱恩斯理論”。“凱恩斯理論”是指主要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所建立的一套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借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流動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
而“凱恩斯理論”在本質上是一個錯誤的理論,因為它忽視了“創新”對居民消費的刺激作用以及“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而且“凱恩斯理論”在邏輯上似乎也無法自圓其說,因為面對會是不斷疲軟的社會總需要,實施“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只能是“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對此凱恩斯本人當時也只好以“將來我們都死了”來為自己的理論“尋找臺階”。但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不是為一代人服務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很可能會在短期內掩蓋一些經濟矛盾而造成一種經濟繁榮的假像,但從長期來看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很可能會產生更多、更大的負面影響。
以內地的情況來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很可能會掩蓋經濟中的一些矛盾,助長企業對政府的依賴心理,擴大政府官員支配資源的權利,對資源配置有可能會形成不合理的幹預,因此很可能既會導致腐敗加劇又會導致“產能過剩”加劇。所以本澳應審慎看待政府擴大公共開支的作用。第五屆特區政府,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