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本月三日特區政府同日公佈了《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零二零至二零四零)》草案和《輕軌東線方案》這兩項重大議題,並宣佈對這兩項重大議題從本月四日起至今年十一月二日進行為期六十天的公開諮詢。在這兩項議題公開諮詢期間,政府將合辦四場公眾諮詢會及三場諮詢專場以收集社會意見,並設置固定展板及在各區設置流動巡迴展板進行推廣;居民可於網上填寫意見表,或以郵寄、親臨、傳真及電郵等方式交回意見表,政府歡迎公眾踴躍參與發表意見及建議。第一場公眾諮詢會將於本月十二日假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行。土地工務運輸局長陳寶霞預計明年九月可將總體規劃最終報告呈給行政長官決定落實。
近些年多屆特區政府為體現“以民為本”、“尊重民意”,在多個問題上都曾進行過公開諮詢。例如在二零零七年曾進行“輕軌系統實施方案”公開諮詢,在二零零八年曾進行《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綱要》和《土地法》公開諮詢,在二零一四年曾進行《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公開諮詢,在二零一五年曾進行關於修訂《社會房屋法律制度》的公開諮詢,在二零一六年曾進行《立法會選舉法》和《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公開諮詢,在二零一七年曾進行《最低工資法案》和“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的公開諮詢,在二零一八年曾進行《民防綱要法》公開諮詢等。多屆特區政府尊重民意、積極開展公開諮詢的做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就結果而言,公開諮詢未必就能夠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有些時候公開諮詢也有可能會使事態會向著並不是相對較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對於輕軌澳門段的行走路綫問題,特區政府曾舉行過長時間的公開諮詢,但始終得不到較為統一的意見,各種方案都有一些較為強烈的反對聲音,使得至今在輕軌氹仔段工程已經建成運營的情況下,輕軌澳門段的行走路綫似乎仍未有定論,此次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零二零至二零四零)》甚至顯示特區政府似乎已經放棄了在澳門居民主要居住區澳門半島上興建輕軌的計劃,所以這一公開諮詢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也給本澳的輕軌建造增添了更多的困難和麻煩。
再如對於目前本澳的交通問題,前幾年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就曾在立法會裡表示覺得自己無能力解決該問題,也相信全世界無專家可以搞好澳門現時的交通問題,唯一的手段就是跟隨其他地區般控車,否則最後本澳交通會被“塞死”。但對於限制車輛,羅立文又認為需要本澳社會達成共識,共同接受限車制度。羅立文當時表示,政府明白要控車,但控車會影響居民買車或少用私人車輛出行,社會有無共識接受?羅立文認為本澳解決交通問題的唯一手段就是限制車輛增長,但又認為限制車輛需要本澳社會達成共識,而對限制車輛增長所開展的公開諮詢又無法取得較為一致的意見,所以澳門交通最終只能被“塞死”?羅立文的這些話就顯示其認為公開諮詢對解決澳門的交通問題只會“幫倒忙”。
俗話說“眾口難調”,在有些問題上想要讓民眾能夠得到較為統一的意見,常常是很難能做到的,而更為常見的情況是各方面人士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在該問題上表現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長期難以達成共識;對這類問題政府如開展公開諮詢,更可能的情況是只會讓矛盾可能被激化,觀點更為對立,民眾可能會分為“勢不兩立”的派系,從而使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困難。另外對於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也有可能會是“真理是在少數人的手裡”,對這類問題如以“公開諮詢”的方式來尋求最佳方案,有可能會導致較壞的後果。《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二零二零至二零四零)》草案和《輕軌東線方案》這兩個議題都是特別重大且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公開諮詢有可能得不到“主流意見”,或所得到的“主流意見”未必會是相對最為合理的意見,使政府“左右為難”或只好遵循“主流民意”而採取並不是相對最為合理的方案。所以對這類專業性很強的問題,特區政府更應該重視相關領域裡的專家的意見。日前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認為,當前本澳部分高校聚焦於澳門城市規劃等相關領域裡的深入研究,政府宜主動吸納專家學者的相關意見,促進本澳科創研發成果的有效轉化。
特區政府尊重民意,重視開展公開諮詢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宜在很多事情上都要開展公開諮詢。對於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或明知很可能會是“眾口難調”的問題,特區政府應該主要依靠專業人士來提供意見,而未必都需要進行公開諮詢。這種情況看起來雖然似乎是特區政府不太“尊重民意”的表現,但或許會更有利於得到相對最為合理的方案,也可能會更有利於維護澳門的整體和長遠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