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貿展覽業採用國際通行的標準展位布展,不但改變了經貿展會的布展方式,而且順應了企業獨立參展(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或國有外貿公司組團參展所形成的組展模式)的市場化趨勢,進而影響到展覽場館的建築設計。因此,這是中國經貿展覽業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標誌性事件。
本文系《中國展覽業發展史》書稿中的一節,旨在通過史料反映這一接軌國際標準的歷史過程。
上世紀70年代,由聯邦德國企業發明的3×3米的標準展位,在國際上廣泛採用。
在展館為展會主辦方提供標準展位的搭建服務,包括搭建鋼鋁型材的展架及裝配隔板,配置一桌兩椅、兩盞照明燈、一個插座、一個垃圾桶、一條楣板和鋪設地毯。
國內展會採用標準展位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率先採用標準展位布展的是西方國家的來華展會。在北京辦展,標準展位器材及其搭建服務由新加坡筆克公司提供,所用鋼鋁型材展架為德國奧克坦姆公司產品。廣交會于1982年採用標準展位布展。北京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於1985年採用。所用展架器材均由聯邦德國進口。到90年代初期,國內展館採用標準展位布展趨於普遍,搭建服務基本由展覽場館提供。
採用國際通行的標準展位布展,是中國經貿展覽業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標誌性事件。此舉不僅僅是布展硬件的改進,而是對客戶參展方式(指展商以租賃標準展位的方式參展,而非之前的多個企業以團組形式混合參展)、展場佈置、展位佈置與組展方式(展位銷售概念由此產生),以致對新展館的建築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認為,中國經貿展覽業國際化與標準化的步伐由此邁開,以致于“國際標準展位”作為專用名詞流行於中國展覽界。
新加坡筆克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展覽工程市場並從事展位設計搭建服務的外資企業。其1969年創辦於新加坡。1980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曾租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裝箱式辦公室開展業務(因該中心當時沒有正規辦公室可以提供)。1992年,公司在香港證劵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稱為“筆克遠東”)。同年,北京筆克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註冊成立。
2000年後,筆克公司的經營業務從展會的主場服務、特裝展臺搭建以及會議及活動的場景佈置,擴展到博物館、主題公園、企業展廳的展示工程服務,乃至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活動的場景佈置服務,相繼在上海、廣州、深圳、西安、天津、東莞等地設立子公司。到2023年,筆克公司在全球35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搆,員工總數超過2300人,上市公司營業收入達53億港元,盈利達4.4億港元。其中,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的營業收入占營收總額的48%。筆克公司的規模化發展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後經貿展覽業的快速成長。
(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