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至4日,第四屆全球農民論壇以“跨國連結、務實賦能”的創新模式,在老撾萬象與中國澳門先後成功舉辦。論壇由世界農民協會、全球農民組織、老撾國家工商會聯合主辦,以“共享未來”為核心主題,聚焦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合作關鍵命題,吸引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部門代表、農業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及企業負責人共赴交流,為破解全球農業發展難題、完善糧食安全治理注入新活力。
11月3日,老撾萬象會場率先拉開帷幕,世界農民協會秘書長張琦、老撾國家工商會主席烏德・蘇萬那馮、老撾農林和環境部副部長占塔納・布拉帕、中國駐老撾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王暢等中外嘉賓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各方一致認為,農業合作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紐帶,應借助論壇平臺,進一步加強農業技術交流與產業協作。
萬象會場圍繞“可持續農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與會代表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農業領域的創新實踐成果,其中“太陽能光伏水泵技術”因適配東南亞氣候特點、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成為現場交流的焦點,為區域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操方案,進一步凝聚了東南亞地區農業合作共識。
11月4日,中國澳門會場接續推進,論壇熱度持續升溫。塞浦路斯駐華大使索菲亞努受邀參會,與各方共同聚焦農業領域前沿議題。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其會場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搭建起東西方農業資源對接、技術交流與貿易協作的重要通道,為論壇研討注入多元視角。
澳門會場的研討內容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覆蓋“農業政策協調、數字技術應用、綠色金融支持”三大核心領域,兼具戰略高度與實操價值。主旨演講環節,世界農民協會執行幹事尼科斯・約安努直面行業痛點,深入剖析國際稅收政策對農業跨境合作的影響,提出“構建適配農業合作的稅收協同機制”的建議,為優化國際農業貿易環境提供了新思路。
兩場專題研討聚焦具體實踐路徑:在數字貿易與合規領域,專家圍繞“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貿易”“跨境合規風險防範”展開交流,梳理出適配農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在綠色冷鏈與金融支持領域,嘉賓結合案例探討“綠色冷鏈設施建設”“農業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為農業產業鏈低碳發展提供資金與技術雙支撐。
專題分享環節更顯跨界融合特色:與會代表從“法律合規保障”“文化傳播賦能”“企業代際傳承”三個維度獻策 —— 法律領域專家解讀跨境農業貿易合規要點,為企業規避國際經營風險;文化領域代表探討農業題材內容傳播路徑,助力農業價值理念普及;企業界人士分享“農企傳承與創新”經驗,展現新一代農業從業者的責任與擔當,為農業國際合作注入多元活力。
論壇閉幕環節,《澳門共識》正式發佈,明確三項重點合作方向:推進農業數據跨境流通試點,打破數據壁壘、構建高效信息共享體系;加快冷鏈設施綠色改造,推廣低碳技術、提升農業產業鏈綠色水平;創新海關監管模式,複製成熟經驗、降低中小農業企業跨境經營門檻。三項舉措精准對接當前全球農業合作中的難點堵點,為未來國際農業協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清單”。
業內人士指出,本屆論壇通過“兩地連結”模式,既強化了東南亞農業產銷區與全球市場的對接,又依託澳門平臺拓展了農業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論壇不僅展現了世界農民協會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共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意願,更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提供了“協同合作、務實創新”的新方案。隨著《澳門共識》各項舉措逐步落地,必將為構建高效、綠色、包容的全球農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推動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邁向新階段。
(來源: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