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首場意見收集會
【本報訊】為推動澳門文化旅遊產業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正積極規劃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下稱“文化區”)。文化局於今日(11月13日)至12月26日就項目展開意見收集,期間將舉辦多場面向公眾及專業團體的意見收集會,聆聽社會意見。應委托開展專項論證研究的中國旅遊研究院在首場意見收集會上提出重點規劃建設國博文化館、國際表演藝術中心、國際當代美術館,三大場館。
首場意見收集會於今日(11月13日)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綜合體多功能會議廳舉辦,會議由社會文化司柯嵐司長作引介發言,並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戴斌院長向一眾立法會議員、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全國政協委員及行政會委員等介紹項目概念。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麥儉明、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土地工務局副局長麥達堯、公共建設局副局長馬文俊、交通事務局副局長李頴康、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數據分析所所長張楊等出席。
柯嵐:文化區項目將是澳門“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

柯嵐
柯嵐致辭表示,中央高度重視澳門發展,習近平主席從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角度,為澳門提出“兩個打造”目標。為落實中央指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區政府在《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為進一步豐富“一中心”內涵,推進“一基地”建設,將澳門文化“金名片”擦得更亮,特區政府將積極謀劃打造文化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標誌性、高規格的重大文化設施。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項目將是澳門“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將努力建設成為“兩個打造”的重要承載平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引擎、居民就業的新機會、文化新地標。
柯嵐指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澳門綜合旅遊文化區的論證和規劃,為確保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前瞻性,特別委托中國旅遊研究院開展專項論證研究。該研究院作為國家文旅部的下屬機構,是我國文化旅遊規劃領域非常權威的“國字頭”專業研究機構。我們現在看到的介紹文本,就是中國旅遊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從今年6月開始,旅遊研究院組成了專項課題組,組織了包括旅遊規劃、城市文化、經濟、建築設計、城市規劃以及澳門本地的旅遊研究等方面的專家,經過了幾十場的現場調研、座談、線上線下會議等,並充分聽取了特區政府內部的意見,在不斷的修改和完善中,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這個文本。
柯嵐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對綜合旅遊文化區項目的意見建議,將系統、有序地開展意見收集工作,初步計劃安排七場意見收集會,其中五場面向專業界別,兩場面向社會公衆,時間從今天開始,持續到12月底,對收集到的意見盡快作出整理、分析,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礎。
戴斌:四大目標旨在為發展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物質載體和空間

戴斌
戴斌表示,該文本四大目標:一、對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構建“兩個打造”和“一基地”目標的承載新平台;二、立足文化產業,打造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引擎;三、創造覆蓋多領域、多層次的就業新機會;四、面向多維需求,打造內涵豐富的文化新地標。旨在打造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氣息的高規格文化空間,進一步豐富“一中心”與“一基地”內涵,為落實“兩個打造”和“文化澳門”建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物質載體和發展空間。
戴斌介紹,項目內容包括重點規劃建設三大場館:澳門國博文化館(暫名)、澳門國際表演藝術中心(暫名)、國際當代美術館(暫名)。有5個地段基本符合文化區項目的場館建設需要,包括新城A區D11和D12地段、氹仔前海洋世界的部分用地、原賽馬會土地、旅遊塔東側沿海地段、新城C區。他還就可持續營運機制提出:政府主導、私人開發主導、建設—營運—移交、營運—移交、建設—擁有—營運、設計—建設—擁有—營運、合資公司、多方合作、設計—建設—營運,9種建設營運模式。

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首場意見收集會現場
文化區的建設旨在進一步深化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內涵,推進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落實“文化澳門”的發展願景。項目將致力促進文化、商業、旅遊深度融合,帶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並通過工程施工、場館營運、展演策劃及文創領域等方面創造就業機會,助力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及相關人才培育,為居民及旅客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文化生活與優質旅遊體驗。與會者對文化區的規劃理念表示認同,並特別關注項目選址、推進時程與營運模式等具體規劃,同時亦就經濟效益及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寶貴建議。
意見收集期間,社會各界可於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專題網頁(www.icm.gov.mo/rd/BIITCM)下載“項目概念介紹”,亦可透過上述專題網頁填寫意見表,或以郵寄、傳真、電郵、電話等方式發表寶貴意見。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2836 6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