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藝術博物館主辦的“太乙嵯峨——紫禁城建築藝術特展”,於去年12月12日在藝博館開幕,於今年3月13日圓滿結束,共吸引觀眾逾一萬九千人次入場參觀。另外,由藝博館與澳門日報合辦的“太乙嵯峨”有獎問答遊戲頒獎典禮於13日舉行,有逾300人獲獎。
“太乙嵯峨——紫禁城建築藝術特展”在紫禁城總體規劃、單體建築設計、建築色彩等方面反映紫禁城的建築藝術,展覽分為“‘琉’光溢彩”、“濃縮天地”、“金窗繡戶”及“宮闕流芳”四大專題,共展出近百件套,讓觀眾從中欣賞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徵,領略中華五千年建築文化的豐厚積澱。
本次特展共舉辦了逾120場主題活動,包括專題導賞、故宮專家講座、學校及團體活動、兒童工作坊等,使公眾從多角度欣賞展覽。為提升觀眾欣賞展覽的興趣及了解展覽內容,主辦機構於展場設置教育區,並製作展覽概覽圖冊及親子學習小冊子供索取,藝博館館長陳浩星表示,以建築藝術為專題,介紹宏大的紫禁城,有相當的難度,本次展覽亦是首次以建築作外展,透過各方的支持,展覽成效令人滿意。
另外,展覽結束當日還舉辦了“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展示主題:天花類彩畫”、“故宮專家系列講座:論清代皇家建築匾額的製作及發展變化”及“小型中樂欣賞會”等活動,其中,故宮專家系列講座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員春花,分析歸納因民族習俗的不同,引起匾額文種排序發展的變化,包括避諱皇帝名及廟號、宮廷政權交替、滿蒙字體發展而引起匾額上滿文字變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