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目前世界各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旺盛,但又普遍存在建設資金籌措難的問題,如何破解融資瓶頸是重要課題。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本屆基建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創新產融合作,助力基礎設施發展”的主旨演講,他表示,中國政府通過設立專項優惠貸款、成立專項基金、倡議設立金融機構等方式對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創新融資模式,以打通建設資金瓶頸。
張向晨指出,許多中國承包商越來越重視產融結合對其投資業務的促進作用,通過產融結合參與海外項目投資與建設,完善海外市場和全球化佈局,實現自身經營戰略調整和發展模式轉型。產融結合逐漸成為國際承包商實現自身多元化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張向晨認為,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其建設運營存在著特殊性和外部性,需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共同發力,尋找符合各地實際的商業模式,創造性的推動產融結合,為全球基礎設施市場化運作和國際合作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創造鼓勵投資的政策環境。政府應努力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積極推動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投資項目,方便外國投資者參與,營造公平、透明、開放、有序、穩定的投資環境,為具體專案落實和融資匯兌創造便利條件。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和專案實施模式。大力推動BOT/PPP模式發展,以政府投資作為種子資金,給予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援,吸引和帶動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亦可開發專案所在國或區域內證券、債券市場,增加企業資管道、提升融資能力,降低基礎設施投資風險。
三是發揮多雙邊金融機構和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多邊金融機構自有資金規模龐大,運作規範、透明,對區域內大型、複雜基建項目的實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還強調,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已經證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必將會促進人員、貨物、資訊的便捷流通,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他希望各國地業界深化全面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為國際基礎設施的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