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逢週四出版,最新消息請瀏覽實時更新的「即時資訊
 
 
統籌規劃,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澳門智慧人文勵政會 吳在權會長˙

2025年5月7日    即時資訊


本文作者吳在權

前言:人口問題具全局與戰略性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開篇就指出:人口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基礎性、全域性和戰略性問題。規劃還指出國家當前人口問題的相關挑戰,包括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壓力較大,以及老齡化加速的不利影響加大等等。

事實上,澳門同樣面對類似的問題。誠如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近期在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辯論答問時指出:現時本澳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率為14.6%,到2029年將升至21.4%,超過超老齡社會標準的21%;到2041年將升至24.8%。同時,依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澳門本地人口總和出生率自2014年以來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24年的本地人口總和出生率僅有0.79,可見澳門當前在疊加老齡化及少子化問題的情況下,未來的人口問題尤值得高度關注,因為人口數量是否合理,是否具合理勞動力,對整個特區可持續發展及經濟適度多元有著其重要性,且具有相當的緊迫性。

一、人口問題的目標導向

當我們看人口問題時,憂慮的是什麼?或者說,我們解決人口問題所指向的目標應是什麼?《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提出了相關目標,包括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並穩定在適度水準;勞動力資源保持有效供給,人口紅利持續釋放;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增加,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民生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等等。

澳門同樣可參照適用有關目標的設定。即是說,澳門解決人口問題的目標導向包括既能提高總和生育率,亦能持續增加年輕人才隊伍,緩解老齡化情況,以及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更多高質量人才及勞動力,同時持續提升民生素質(包括長者服務),從而促進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

從目標導向而言,本人樂見新一屆特區政府增設育兒津貼,向澳門永久性居民中3歲以下嬰幼兒每月發放1,500澳門元,每年合共18,000澳門元津貼,相信有助分擔育有新生嬰兒家庭的壓力。雖然有關措施相對於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鼓勵生育措施仍顯得力度不足,但整體而言是積極的,相信對提高生育率有正面效果和意義。

二、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值得學習

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55日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指出:“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完善新時代人口發展戰略,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同時,他提出四項應把握的原則:“一是堅持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三是堅持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四是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特區政府在應對人口問題上,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值得認真學習及從中汲取充分的養分,包括堅持人口高質量發展以及統籌謀劃等等,並結合澳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三、立足當下,客觀認識存在的人口問題與挑戰

當然,我們不能就人口問題談人口問題,而是要建基於澳門特區社會長遠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及民生進步這一目標導向。那麼,澳門存在怎樣的人口問題與挑戰呢?

首先,澳門人口基數小。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澳門人口為68.83萬人。人口基數小,既限制了多元產業的發展規模,亦導致內需無力,中小企業生存艱難,也限制了澳門城市發展規模。遠的不說,僅就博彩業而言,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24年六大博企本地員工約52,971人(約佔74%),外勞員工約27,140人(約佔26%),已佔據大量的人力資源,若沒有相當的人口規模,實難以支撐“1+4”多元產業發展。

其次,人口老齡化。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4年,15歲以下人口佔比12.5%(若與2022年底“2年內”數據14.1%相比下降1.6%),15-24歲佔比10.6%25-34歲佔比15.7%35-44歲佔比19.2%45-54歲佔比14.2%55-64歲佔比13.4%65歲及以上佔比14.6%(若與2022年底“2年內”數據13.3%相比,上升1.3%)。以最年長及最年幼的兩組數據看,顯示澳門生育率下降的同時,已經高速步入老齡化社會。

再者,出生率低。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地人口總和生育率自2014年約1.75持續跌至2024年約0.79,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理想的指標達至2.4,如果要做到持平,起碼需要達2.1

最後,勞動力不足。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24年人口按年增加4,600人,主要是居澳外地僱員增加所致,顯示伴隨澳門經濟復甦勢頭的人資增長需求,且2024年第四季總體失業率1.7%,較第一季的2.1%下降0.4%,總體勞動力參與率由第一季的67.6%上升至67.7%,總體就業不足率維持1.5%,說明就業機會增多,企業需要更多勞動力,當市場上勞動力充分善用後,雖然特區政府不斷給本澳勞動力創造再培訓,但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勞動力技能與體力需要兼行,而非單培訓便能滿足社會所需,故此勞動力供應便面臨緊張趨勢。

歸納而言,澳門面臨人口基數小、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低以及人才及勞動力不足等主要人口問題,而該等問題或將影響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成效。事實上,澳門正積極推動“1+4”多元產業發展,若人口,尤其是人才及勞動力規模未能予以配合及支撐,或將使得多元產業的發展效果難以更快及更高質量彰顯。

因此,若要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願景,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口規模相對於當前應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才能支撐經濟適度多元。然而,必須實事求是的說,以當前特區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或難以達致相關的目標。或者說,僅靠自然生育是很難達致這一目標。因此,這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如何以人口發展政策為切入點,強化對經濟適度多元及民生進步的支撐。

四、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改善民生為導向,長遠規劃人口發展戰略

立足客觀,放眼長遠,在充分學習借鑒國家相關政策規劃及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精神基礎上,並結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改善民生之目標,本人有以下關於人口發展戰略的思考及建議:

(一),建議以更積極及全面的配套促進生育率提升。當前特區政府增設的育兒津貼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值得肯定,建議未來還可研究優化產假等乃至稅務減免等多渠道多層面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同時,由於時代發展及年輕人觀念轉變,我們更應該貼近年輕人的實際心聲,從軟硬件配套等多管齊下施策,才能更好取得促生育的效果。既應參考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同時也應多做調研,集思廣益,積極思考創新,以目標為導向創新舉措,既要有短期/臨時性的激勵措施,也要有長期性的全面配套機制。雖然短期內實效或許未能彰顯,但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才能真正扭轉生育率持續下降的趨勢,為長遠發展打下更好基礎。

(二),建議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精神推動更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措施,包括高校人才留澳發展政策。事實上,在內地乃至其他地區,為爭取更多更優質的人資及人才,都出台各類政策措施吸引高等院校畢業生到該地或留在當地發展。就澳門而言,具有相當不錯的高教資源條件,包括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旅遊大學、澳門聖若瑟大學等等高等院校,每年培養了不少本澳及外地畢業生人才,例如2023/2024學年本澳高等院校學生總數就達5.5萬人。若能善用此一政策,5.5萬人是一不容忽視之能量。

高等院校畢業生更是青年人中的拔尖人才,在澳門優質高等院校培養下,練就一身專門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朝氣,見識廣,自信及有朝氣,是創新、發展的有生力量,是值得培養的一群人。因此,如果能夠將澳門高等院校的外地畢業生吸納留澳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實為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相信除了可持續補充高質人才,優化人口結構。更能稀釋本澳人口老化問題,以利澳門長遠發展。

(三),以傳統引領創新機制發展“銀髮保健療養產業”,進一步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尊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修課”。二十大報告專門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亦提出:“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澳門,特區政府始終關心長者生活,與社會各界共同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綜觀不少國家地區,針對老齡化人口的服務產業更被視為大有可為的“銀髮產業”,是與大健康相關的可予把握的產業發展方向。

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宜加強大健康產業之“銀髮保健療養產業”相關方面的研究、規劃及引導,尤其前瞻性的規劃大健康產業領域的專才創業就業投資居留及發展大健康產業事宜。例如國家認可之“針灸師、正骨師、推拿師”等等專才,若在澳門自置店鋪、辦公室或工業單位等,且用於實際性的研發、經營與生産活動,如大健康產業相關之健康推拿、理療針灸、正骨診治等服務,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則可賦予有關多元產業人才申請居留之條件。透過有關激勵措施,強化引導人才,以人才支撐大健康等多元產業發展,更有助於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四)、另一方面,配合大健康產業發展之新時代及發展創新醫療服務理念,推動如“幹細胞療法”及生物醫藥制劑應用之法律制度的建設及完善。此舉不但在本澳確立創新醫療發展的法律基礎,而且更能吸引大健康產業的人才引入和留澳。事實上,現今大健康醫藥產業中的“幹細胞療法”在國內得到急促發展,在國家的管控下成效彰顯。隨著澳門老齡人口的持續增加,逐漸步入超老齡化社會,有必要前瞻性研究,配合創新科技發展。引入“幹細胞療法”發展的相關經驗,強化對長者的各種醫療需求與康復的治療手段,尤其是在保健預防“治未病”階段。多種手段、方法及機制助力提升長者體質,從而舒緩特區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醫療复健,社會服務及照護等多方面的壓力。

(五)、建議以更高的戰略視角統籌特區自身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協調共進。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可見人才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毋庸置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橫琴合作區建設及融入大灣區建設對於本澳而言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但需要充分認識到,諸如補助澳門青年往大灣區就業在18個月內每月津助五千元的政策值得讚許。但要做到送出去引進來,本澳需要更高的戰略視角來統籌規劃,尤其是制定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補充本澳人口,使得本澳人才及勞動力不至於捉襟見肘。因此,建議特區政府高瞻遠矚,統籌自身建設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規劃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

結語

毋庸置疑,新一屆特區政府正積極展現其銳意進取之決心,包括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持續改善民生。基於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及當前存在的人口問題,並結合《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等政策規劃及習主席的講話精神,希望特區政府站高望遠,以全局及長遠眼光研究制定人口發展戰略。核心要點在於提高生育率、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創新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及相關專才創業就業投資居留制度,尤其是吸納澳門高等院校的外地畢業生支援留澳發展,以及吸引更多大健康產業等多元產業相關的人才投資本澳大健康等多元產業及落地營業促進內需及就業,從而支撐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能帶動更大內需更多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從而以人口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5年 5月 1日 第884期 共6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