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逢週四出版,最新消息請瀏覽實時更新的「即時資訊
 
 
“記憶沙龍”八月公眾講座圓滿舉行

探索路環歷史與澳門慈善事業發展變遷

2025年8月30日    即時資訊



出席嘉賓與講者及參與者合照留影

【本報訊】澳門基金會的 “澳門記憶”文史網主辦之“記憶沙龍”8月公眾講座於週六(830日)順利舉行,由澳門文史研究學者黃文輝主講 “路環回溯—清代路環島的村落” 以及澳門青年傳媒協會副理事長蔡少民主講 “孤兒院與澳門社會的變遷”。


黃文輝主講 “路環回溯——清代路環島的村落”

黃文輝主講路環回溯—清代路環島的村落”,以歷史文獻與文物遺蹟為據,梳理清代路環村落之發展。遠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黑沙遺址已有人類活動,出土彩陶盤與玉石作坊遺址,見證了史前聚落的存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未有路環的文獻記錄,及至清代康熙遷界令” 使香山縣人口銳減,其後為恢復生產,開發三灶鹽場,吸引大量移民墾殖,促成路環首村鹽灶灣” 形成,今天仍見於路環天后古廟的古鐘銘文為此留下物證。之後隨着鹽業式微,居民轉向漁農業,該地改稱過路環”。雍正年間,客家人自惠州、梅州遷入,於九澳與黑沙建村,成為重要文化群體;他們在開墾田地、打石等行業中貢獻顯著,亦與橫琴客家社區有密切往來。1910年的 “路環血案” 是葡人佔據該島的關鍵事件,澳葡以清剿海盜為由轟炸村落,造成平民傷亡,其後逐步確立對路環的軍事與行政管治,形成二十世紀澳門半島與離島分治之局。講座生動再現了路環島從史前聚落到清代村落,再到葡人管治的歷史脈絡,深化了公眾對路環歷史與文化的認識。


蔡少民主講 “孤兒院與澳門社會的變遷”

蔡少民則以 “孤兒院與澳門社會的變遷”為題,回顧了澳門慈善事業的悠久發展歷程。澳門的慈善事業起步甚早,最早的孤兒院可追溯至1637年,《澳門記略》(1751)也記載了仁慈堂孤兒院的存在。近四百年的孤兒院歷史反映了澳門不同時期的社會問題,包括海難、人口販賣、難民湧入、移民潮及舊社會遺棄嬰兒的惡習,造成許多孤兒流落街頭。宗教團體與行政當局因此設立孤兒院照顧孤兒,部份孤兒院逐漸演變成至今仍然運作的學校。講者提及隨著時代轉變,父母兩亡的孤兒人數雖然已經不多,但破碎家庭的問題卻變得繁雜。比如父母吸毒、家暴、侵犯子女及入獄等原因,造成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需要入住兒童院舍。澳門現有的兒童院舍多達九間,入住院舍的兒童不少,反映了澳門社會雖然進步、經濟高速發展,但破碎家庭問題仍需要社會正視;如何有效安撫這些兒童所經歷的心理創傷,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課題。

本月兩場講座吸引了逾百名市民參與,內容既具歷史深度又富現實意義,不僅深化了聽眾對澳門歷史與文化的認識,更從多角度激發了對當代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澳門基金會資助廳黃棣樂廳長出席講座,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聽眾積極與講者互動交流,反響熱烈。

澳門記憶” 開站六周年,精彩活動停不了。910月將持續送上不同主題的記憶沙龍” 公眾講座。9月份將帶來匠心艆舤—澳門造船業和造船工會史畧” 和北區影像記憶x青年對談” 兩場沙龍,分別由勞校中學歷史學會指導老師郭桂豪,以及資深攝影記者陳永漢與勞校中學歷史學會共同主講。報名詳情將於9月初公佈,有興趣的市民請留意澳門記憶” 的最新動態,除可瀏覽網站外,還可關注澳門記憶” 的Facebook專頁、Instagram、微信訂閱號、小紅書號、今日頭條號及YouTube頻道(IDMacauMemoryFM/ 澳門記憶)。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5年 8月28日 第901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4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4,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